在朗读中感受父子深情内容概要: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通过朗读初识背影,体会背影,重现背影。关键词:朗读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感悟朱自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背影》无论是选材、立意、构思还是语言,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朱范。它所展现的独特情感魅力,犹如一杯香茶,细品起来情思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深情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叶圣陶先生也有一段关于朗读的论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一、一读课文,初识背影。【领悟文章的结构美】《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注意两个问题:1,文章中写到几处背影,那一次印象最深刻?2,用“我看到了----------的背影”句式概括读后感受。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大声朗读后,很容易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文章写了四次背影。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同学各抒己见,都真实的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四次背影的看法。在补充句式的环节,同学们更是发言踊跃,“令人感动”“充满父爱”等等词语不时涌现。学生在初识背影时感知文本的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爱意。二、二读课文,体会背影。【领悟文章的语言美】《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所谓白描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为了领悟语言的这一特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跳读课文,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尝试表演朗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特点。如:“望父买橘”一段,父亲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上是冬天穿着臃肿,行动是多么的艰难!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微倾”等动作后,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朗读——想象父亲做那些动作时怎样吃力的神态(亦或是咬牙使劲,亦或是汗流浃背……)从而感受父亲甘心为儿子奔波费劲的吃苦情态。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这些重点语句,想谁看到他这艰难、毫不利落的动作,都会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