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热点四贯彻党的全面领导有序推进依法治国材料一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2019年2月15日,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文章强调,推动依法治国,一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四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六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七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八是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九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十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材料二2019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有效发挥,服务网络设施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1.结合材料一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要坚持依法执政。(2)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要依法行使权力,科学立法,加强监督。(3)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4)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5)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机关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6)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机结合。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说明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蕴含的哲学道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法制观念,推动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完善社会法律体系,调整上层建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法制保障,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践行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顺应了依法治国的要求,为人民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1.经过一个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草案)》于2018年12月29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随后,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布第20号主席令,宣布该法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①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国家主席行使立法权②坚持立法协商,促进公民有序参与立法过程③完善法律,为促进公务员正确履职提供依据④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制定法律的权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人大拥有立法权,国家主席不拥有立法权,①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公务员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过后,由国家主席颁布主席令,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协商,促进公民有序参与立法过程,完善法律,为促进公务员正确履职提供依据,②③符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