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案例定边六小周洁教材分析:《西门豹》篇课文记叙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调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情真相之后,运用极其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最后,率领百姓开凿渠道,灌溉庄稼,从此每年的收成都很好。通过这件事,赞扬他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同时可以看出西门豹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也教育了人们要崇尚科学、不信鬼神。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文章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喜欢阅读,内容基本能读懂,但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西门豹治邺的思路。3.理清“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体会巫婆和官绅的丑恶嘴脸及当地百姓的愚昧。4.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教学重点:理清“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体会巫婆和官绅的丑恶及百姓的愚昧。教学难点: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动画片。(师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西门豹治邺》片段)(师生观看动画)师:看后你有什么感受?2.学生畅谈感受。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西门豹》(板书课题)。教学案例案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看看西门豹治理之前邺是什么样子,治理之后又变成了什么样?2.如果把这篇课文拍成一部电视剧,可以拍成几集?每一集取什么名字合适?(引导学生再次读课文,理清西门豹治邺的思路。)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了解情况破除迷信开凿渠道4.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概括这三个故事。三、深入学文、细读体会。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1)西门豹到邺后,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2.默读课文1—9自然段,画出西门豹的问话和老大爷的回答。同桌合作完成下表。西门豹的问话了解到的原因3.(出示课件).集体交流表中所填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和“年年闹旱灾”中“闹”的意思。(第一个“闹”是折腾,第二个“闹”是发生的意思,引导学生把两个“闹”分别换上“折腾”和“发生”来朗读一遍,体会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4.用一个词语概括导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体会民间的疾苦及巫婆和官绅的丑恶。相机指导朗读: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想一想老大爷诉说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老师扮演西门豹,找四位同学来扮演“老大爷”。注意读出语气。体会当地百姓是怎样看待给河伯娶媳妇这件事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百姓是相信巫婆的话。⑴你是从哪看出的?⑵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6.讨论:针对这些原因,如果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做?7.我们来看西门豹是怎么做的?8.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体会西门豹做法的巧妙之处。9.小组讨论、交流。10.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研读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重点句子)12.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13.虽然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但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他还做了什么事?(生齐读最后一段,概括出“开凿渠道”)四、深化主题,体验情感如果给西门豹做一面锦旗,你会在上面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用课件展示锦旗)五、作业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纸做一面锦旗,写上自已想说的话,送给西门豹。板书设计:西门豹摸清情况破除迷信开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