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VIP免费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_第1页
1/2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_第2页
2/2
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向东进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绝大部分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它通过往瓶子里投小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我正想结束这堂课,一个孩子喊了起来:“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听声音我就知道,又是他!每节课都有那么多的“意见”,这次又会说什么呢?我满腹狐疑地让他站起来,问道:“你有什么意见?说来听听。”他眨眨眼睛说道:“我觉得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怎么会呢?”许多孩子都小声嘀咕起来。我也不解地问:“为什么呢?”他眨巴着小眼睛,认真地回答:“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这怎么可能呢?只有水把石子淹没,怎么会是石子把水淹没呢?”“这是真的!以前我喝带冰块的可乐时,发现可乐快喝完时,冰块就把可乐淹没了,如果吸管不放到瓶底,可乐就吸不上来。所以我想只有当瓶里有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上说瓶子里的水也不多,如果只有一点点,乌鸦的石子放得再多也喝不到水。”听了他的发言,我和其他孩子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同时我也感到丝丝的惭愧。我走到他的身边,摸着他小小的脑袋,真诚地说道:“了不起!你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他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愣,随即不好意思地笑了,但那“不好意思”中明显的多了一份自豪,多了一份自信!反思:周庆元教授在《语文教学设计论》中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一个脑袋,学生几十个脑袋,都在想问题,课堂情境变幻莫测,教学中难免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有生命的、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会动脑、会思考,课堂中出现意料不到的事是经学会有,甚至应该是教学的“常态”。当张甲磊提出“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我们乍一听,这分明是同书本“背道而弛”,但细细琢磨,它却充分体现了一个孩子大胆质疑的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能运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来论证自己的推断,这一种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此外,他在课堂上还对课文作了分析,紧紧抓住了“也不多”这个词,并将它作为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的依据,这是真正的读书啊!“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是我在备课时怎么也想不到的,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来时,也不由得一惊,同时也不解。但我还是为自己感到庆幸,我没有因为问题的突然和自己的不懂而制止它的出现、延伸,从而有了后面的精彩。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能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对话过程应该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记得陈向明博士指出:“理解了,一切都可以宽容;宽容了,一切都可以理解。”钱梦龙老师也一再强调:“千万别忘了对人心灵的关怀。”其实,当我们蹲下身来,将自己真正看作是孩子的朋友,心中有孩子,眼里有孩子,上课时“忘掉自己”地和孩子一起学。只要我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让孩子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会带动更多的孩子去留意生活,去大胆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