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案例反思教学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难点:由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图景,感知诗人乐在其中的隐逸情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寻访耕者: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辛苦地追赶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当我们不堪现代生活的重压和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时,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关掉手机关掉电脑,我们开始寻求精神的家园,渴望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我们开始喜欢农家乐、垂钓园、乡村俱乐部,人们开始怀念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开始向往鸡犬相闻的农村.在古时候,这样的例子也不乏少数,竹林七贤、郑板桥、谢灵运、王维…当然最为有名的就是作为中国“归隐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归园田居》来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田园情趣,来体会这样一位开荒于南山脚下的一位耕者的乐趣。(耕者的诗我们还记得吗?)二、看耕者其人:1、辛勤的耕者,爱菊—高洁、飘逸。《饮酒》,《归园田居》其三。2、田园诗诗祖。3、学生补充。老师聆听、补正。三、读耕者之诗:教学设想: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身入其境地读;告诉学生如何感悟文字的温热,以诗意地朗读。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四、品耕者之心教学设想: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呢?我决定谁的地盘谁做主。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问什么问题教学中就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回答以及教师点拨几个环节。1、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课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有以下几个:2、提出问题: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3、解决问题第一步:自己诵读诗歌寻找问题答案第二步:小组交流合作商定问题答案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1、教师点拨重点1)从何而归(要解决为何而归的问题先要看归前生活)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尘网、樊笼—官场生活羁鸟、池鱼—诗人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补充材料: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为何而归?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迎合)总结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养家糊口大济苍生。2、彻底悔悟。3、追求人格的尊严与自由的心灵。引用材料: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补充材料:1、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