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杯”大赛点、线、面、体学科:数学学校:哈市道外区二十一中学教师:高秀丽12013年3月14日《点、线、面、体》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点、线、面、体)。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经历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之后进行的,这节课的学习为理解本章后面直线、射线、线段角等有关内容的学习做铺垫,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目标:大纲是我们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大纲在这节要求学生通过大量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从中丰富对点、线、面、体的直观认识,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体、面、线、点等几何图形;(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相互关系。数学思考:用运动的观点理解点、线、面、体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用运动的眼光去研究静止的几何图形,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变化的图形世界中的不变规律。解决问题:点、线、面、体间的运动规律,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静”与“动”的不断演变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静”与“动”亦是学生心理两个最具典型的特征,只有静与动的相互制约才会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学生丰富充实、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2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通过让学生收集实际物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把数学问题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实际事物得以解决,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体会点、线、面、体等概念的抽象过程。解决好几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几何图形更形象生动,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规律性及其运用。三、教法与学法:根据新教材,新大纲的特点,确定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1、选开门见山的方式,让学生实现准备好几何体,以长方体为例,引入新知,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2、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点、线、面、体相互的转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3、在解决重点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预先收集实际物体,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和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在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4、对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示范,学生动手操作,将教材中所给出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把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形象,生动,使教学的难点易被消化。四、教学程序1、开门见山,引入概念问题1: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有几何图形的存在,让我们感觉世界是这么美好。请同学们拿出你搜集到的几何体。请同学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图形的构成元素:观察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体会点、线、面、体的构成,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问题2: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几何图形,可以抽象怎样的几何图形。教师多媒体演示生活中遇到的几何体。问题3:通过幻灯上的展示,问:包围着体的是什么?有几种?教师演示。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多举例和及时的练习,加深对“面”的理解。问题4: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圆柱、棱柱、棱锥等图形,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1)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有得到了什么?它们还有什么不同?3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设计意图: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的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2、由静到动,探索关系问题5: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