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学案编写人李传扬修改人:罗玉芬元素周期律高一()班姓名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能画出1-2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过程与方法:在图表分析和文字的思考交流、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等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认识事物复杂性和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二、重点和难点重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的实质三、学习过程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层序数(n)1234567字母表示KLMNOPQ离核距离()()能量()()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低能量)排起,当一层填满后再填充下一层。每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K为最外层不超过2);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变化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21()()3—102()()11—183()()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的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由到11-17由到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的变化3.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变化1-2+1→03-10+1→,→-1→011-18+1→,→-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的变化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知识回顾与拓展】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③单质间的置换能力。(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④单质间的置换能力。【科学探究】](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此时观察到的现象为:镁条附近溶液出现,表面有冒出。再加热试管至水沸腾,现象为:镁条与水反应,溶液变,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回忆已学知识和上述实验现象,填写:NaMgAl单质与水反应与冷水反应。与冷水反应,与沸水反应。与冷水、沸水单质与酸反应与酸反应。与酸反应。与酸能反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NaOH()Mg(OH)2()Al(OH)3()结论:Na、Mg、Al的金属性逐渐。(2)非金属性质的变化SiPSCl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高温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加热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弱H2SiO3()H3PO4()H2SO4()HClO4()【小结】通过以上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Na、Mg、Al、Si、P、S、Cl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除0族元素外)逐渐,同主族(从上而下)逐渐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除0族元素外)逐渐,同主族(从上而下)逐渐【知识拓展】1、影响粒子的半径大小的因素:(1)质子数:质子数越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粒子半径越。(2)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粒子半径越。2、比较粒子的半径大小:(1)同一主族元素,从上而下,其原子半径越大。(2)同周期元素(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其原子半径越小。(3)同一种元素,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4)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简单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总结】元素的性质(主要有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及时训练】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简单离子,原子序数大的半径反而小。aAn+、bB(n+1)+、cCn—、dD(n+1)—是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CD﹥﹥AB﹥B、原子序数:ba﹥﹥dc﹥C、离子半径:D﹥C﹥AB﹥D、单质还原性:AB﹥﹥CD﹥【课后巩固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的区域离原子核越远B.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即是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D.当M层是最外层时,该层最多可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