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案例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课堂提问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好的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联系教学步骤,加快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有效提问,不但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问”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大被激发,因为“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课堂情境:环节一请同学们拿出一副三角板,说说每个角的度数,再分别算一算每个三角板中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都等于180°。师:我们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加起来都等于180°?环节二师:刚才我们量的是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生: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180呢°?生:老师我认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师:那么他们的发现是不是正确的呢?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接近180°还是180°呢?你能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它呢?讨论: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说法是对的。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小组内合作。(学生操作、汇报。)1、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了一下,结果发现三个角在一条线上,正好是一个平角,应该是180°。2、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先剪下来,再把它们拼在一起,竟然能拼成一个平角。3、我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然后在把它们加在一起,加完后基本上是一个平角。……环节三:师:通过刚才大家的量、剪、拼、折,我们能不能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下个结论呢?生: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师:对!不论是什么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总是等于180。简单地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反思:以上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发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并对自己的猜想设法进行验证,获得知识结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尽管有些方法显得有些笨拙。然而,学生思考了、体验了探索问题的过程。这是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如果我们尽量把书中的知识授予学生,试想学生的思维怎能得到飞跃呢?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悦的活动,如果学习任务由别人来派给学生,学生无形中就是被动的。因此,老师要尽量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知识的冲突,让他们感悟到自己确实有一种学习某些知识的需要,然后促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我的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而自己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发现自己会一些东西,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的赞许中,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发现,还有许多知识自己还不能去解决,于是就有了去解决它的必然需求。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思维又开始活跃,要解决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到底自己还缺一些什么知识?心里有了这些疑问,就会主动去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了。老师的主动参与又为学生的思路注入了更活跃的因子。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他们几乎把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了,老师顺理成章的一句:“好,你能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它呢?讨论一下。”又一次巧妙地把以学生为主体地理念淋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