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最近我拜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受益匪浅,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教育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我是从以下几点去认识和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第一,更新观念,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先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还”什么?首先就是还“权利”,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时间权利,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嘴,还要动心,让课堂“动”起来,打开课堂开放的窗口,让学生尽情的享受应有的“快乐”。其次要还学生以个性,教育不是出产统一的产品,需要打造学生的不同个性,培育不同的教育人才,允许学生出错,想办法让他们自己改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活力的课堂才能出效益。”第三,怎样还,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1、教师备课,要有“预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2、课堂准备: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3、课堂引导: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4、教师点评: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