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郑金洲)的听课杂记一、课堂教学特征1、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近来读美国学者阿布拉汉姆森和福雷徳曼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完美的混乱:无序中隐藏的优点》。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颇有启发。他们认为:适度混乱的人、机构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总之更加高效。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适度“杂乱”效率高。在我看来,这一理论也适用于说明我们的某些课堂。当下课堂上已经出现了有益的“杂乱”,我们要允许这些“杂乱”的存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杂乱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杂乱的类型、动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教师在“杂乱”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许这样的研究,会使“杂乱”变得“清晰”,“无序”变得“透明”。2、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环环相扣”的教学思维,一定程度上是线性思维的反应,是用单线演进的思维看待教学中各行为环节,认为各环节是一次呈现的,不会反复,也不需要反复;不会错乱,也不应错乱。这样的思维有其合理性的成分,它使得教学过程如同机器生产各个工作环节一样,前后工序相连,每道工序各司其事,教学向预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行进。但也有其不合理的成分,在教学的重心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情况下,上述教学进程可以“进退有据”,较为得当,而当教学重心下移,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的时候,单一的演进序列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3、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教师在课堂上并非得心应手,遇事应对自如,遇难逢凶化吉,而总是有本领的恐慌感,才是课堂的常态。4、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这样的设计没有“留白”,没有“缝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变得循规蹈矩,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宽视野、大设计。也就是,设计从教学目标与重点着眼,从教学总体着眼,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5、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二、教学方法探索1、无需举手,自由发言三条基本原则:女生优先,男同学要谦让女同学;前排优先,当前后排同学同时站起来时,后排同学应该谦让前排同学(因为前排同学往往看不到后排同学与他同时站起来了,但是,后面一个机会就应让给后排同学,如果他愿意发言的话);经常发言的同学应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力求做到不乱。2、零散的提问一般说来,课堂上的提问从智慧含量来说,大致有四类:记忆性问题,通过回忆相关知识可以回答的问题;理解性问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或者说明事物与事物关系的问题;应用性问题,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性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四类问题,包含的智慧有低到高,不断深入。3、热闹的角色扮演如果角色扮演离开了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了。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绝不是离开内容、离开知识结构、离开知识授受来谈课程的,它要求改变的是课程的承载方式以及内容的展现形态。4、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5、学生忙讨论,教师忙板书学生如何形成讨论的习惯,如何真正与他人分享,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换思想,如何舒服他人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在学生讨论中存在。如果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流于形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在师生交往中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要保持同步状态,而不是异步状态。南辕北辙的教与学,两相错位的教与学,是没有对话、缺乏共生的教与学,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6、没有学习伙伴的学生7、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整合是浑然一体,整合是两相融和,整合是彼此协调,当今的课堂还没有做到这点。什么时候才是真正达到整合,那就是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存在,没有觉得多媒体多余,没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