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关于“词牌”: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谱”,词牌就是歌谱的意思,写作时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词一样,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特殊的文学格式,失去了题目的作用,所以,在填词时往往要另加题目。如《水调歌头》只是词牌名。创作背景:作于丙辰中秋(1076)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时值中秋,除了政治很不得意外,与其弟弟子由(即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作者并不因此超脱尘世,而是热爱这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阙(què)琼(qióng)绮(qǐ)长(cháng)朗读全词,读准下列字音:品味重点词句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端着凭借担心受不了欣赏如何比得上雕花门窗不能入睡的人为什么常常齐读全词,整体感悟。体会作者心境及创作背景。翻译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思考: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有何联系?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句子?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有何联系?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句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饮酒问月-宫阙-琼楼玉宇-追求美好生活下阕-难眠怀弟-月圆-人圆-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理趣盎然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