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运行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提纲地处皖东,淮河下游。国土面积1770平方公里,人口63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易旱易涝。境内岗圩交错,江淮分水岭横亘西南,淮河入江水道贯穿东北,白塔河、川桥河、杨村河、铜龙河、秦楠河、王桥河及高邮湖、洋湖、沂湖等河湖纵横。全市建有骨干堤防319公里,固定排灌站297座,水库131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22座,初步形成了蓄、引、提、防、排、降等功能齐全的水利体系格局。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保证运行安全,促进工程运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我市根据水利部《水库运行管理督查工作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深化水管体制改革,落实水库运行管理责任制,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在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保障人民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抢抓机遇,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增加水利投入的发展机遇,趁势而上,先后投入4.25亿元,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等6座大中型水库加固工程,总投资1.84亿元;完成了29座小型水库加固工程,完成投资0.79亿元。开工建设了、两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0.85亿元;1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0.77亿元。列入下阶段实施计划的大涧口水库已通过淮委审查、53座小型水库已完成安全鉴定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估算总投资0.92亿元。随着除险加固工程的全面实施,水库病险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工程运行安全可靠,管理设施一应俱全,工程面貌焕然一新,防洪、灌溉、养殖、城镇供水、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逐渐显现。二、稳妥推进,不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我市原有水管单位17个,其中水库管理单位7个。改革前第1页共4页由于受重建轻管思想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单位分类不清,管护经费不足,严重危及水工程的安全运行。针对水管单位的困境,我市从2005年开始,不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科学定性定编,落实管护经费,妥善分流富余人员,积极实施管养分离,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做到科学定性。在认真分析水管单位性质的基础上,将淮河修防所等两个单位界定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将水库管理所等15个水管单位界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确定了水管单位事业编制人员257名、企业顶岗人员247名。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解决了水管单位职工一次性参保经费900万元,并根据水管单位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对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经费实行差补,其中2007年度财政差补水管单位人员经费260万元、维修费用100万元,2008年度财政差补水人员经费520万元、维修费用150万元,2009年度财政差补人员经费760万元、维修费用200万元,2010年度财政差补水管单位人员经费900万元、维修费用250万元。积极探索实行管养分离的有效途径,明确养护维修人员,通过公开招标等形式使用养护维修经费。三是稳妥分流人员。根据水管体制改革方案,通过考试考核,竞聘录用443名上岗人员,稳妥分流了115名富余人员(其中内退84人、病退5人、创办领办企业13人、自谋职业1人、下岗12人)。实行事企分离。对水利系统下属企业,根据经营状况,采取不同的改制措施。玩具厂、树脂厂进行民营化改革,电线厂、构件厂进行破产拍卖,共有150名职工转换了身份,110名职工买断工龄、另谋职业。三、明确责任,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防汛办事机构健全,防汛抢险队伍的组织、人员、培训、任务落实,防洪、抢险、调度、转移等预案齐全,防汛抢险器材筹集到位。二是规范管理程序。及时办理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变更事项登记。组织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蓄水安全鉴定。按规定对水第2页共4页库工程的管理范围进行确权划界,领取土地使用证,明确管理、保护范围。严格执行水库调度运用计划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严肃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确保水工程安全与完整。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