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目前国际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一是原料品种专用化。加工企业都十分重视原料品种选育和加工原料基地的建设,大都建有自己的种植园或有合同关系的种植园来种植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了生产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加工装备智能化农产品加工装备融合了当今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进一步提升加工行业的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装备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四是生产能力规模化。跨国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和发展领域,通过企业整合重组,不断扩张加工能力,形成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五是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方面对传统产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开发新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产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下脚料进行了深度的开发和利用生产过程实现“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六是质量控制体系标准化。主要通过原料产地的认证、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企业管理认证。七是能源利用低碳化。近二十年来,这一行业采用大量的高新技术,实施工艺排放水的回用,如泰国的金枪鱼罐头。八是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已成为把仓储、交通运输、配送、批发和零售等整合统一为相互链接的、完整的系统工程,还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农产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控,建立肉制品、水产品、蔬菜等低温流通食品的安全可追溯体系,可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回查。(二)浙江发展现状1、科技创新现状。“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专项,主要围绕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储藏保鲜流通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链,开展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中试,动植物功能性食品的创制与中试农产品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改善我省人民的膳食结构和食品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保障。专项实施4年来,共立项413项,支持研究经费2.5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经费1.24亿元,省财政拨款1.3亿元。畜禽、水产、果蔬、林木、毛竹、茶叶、食用菌、粮油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值加工及传统产业提升;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应用;农产品发酵工程技术;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及关键设备研制等四大领域加工产业科技链取得长足发展。毛竹、木材、茶叶、蜂、柑桔、传统肉制品、蛋制品水产品加工、功能性食品创制等8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畜产品加工为例,全省加工产值已突破1220亿元,是畜禽养殖业的2.5倍,形成了金华火腿、温州休闲肉蛋食品、嘉兴肉类软罐头、绍兴鸭蛋制品等著名名牌和产业集群,火腿、乳饮料、休闲肉蛋食品、蜂产品、兔毛、肠衣等加工量一致保持全国领先。精深加工产量全国第二,炼乳、鹅肥肝、肝素钠等产品加工全国领先。精深加工装备研制,开发出58种新产品,建立50条生产示范线,果蔬软罐头生产线5条,产量可达3万吨以上,促进我省软罐头出口量达到全国第一。推动了农产品加工集群创新,形成了安吉的竹制品、临安的水煮笋、台州的水果罐头、仙居杨梅加工、玉环海洋生物制品遂昌的竹炭、诸暨的珍珠、舟山和台州的水产品等一大批加工产业集群和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还带动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农科院、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万里学院和浙江医科院、浙江农科院、浙江林科院等一大批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团队,省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深加工研发水平向分子和基因水平层次提升,向化学和生物加工纵深推进。2、产业发展现状。一是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