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说课稿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设置这样一次习作课程内容,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与初中语文习作课程的自然过渡与衔接,小学与中学习作课程的衔接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习作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文品质。“异”指的是各学段习作课程的梯度与衔接。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清楚地抓住习作课程设置的“同”与“异”的链条,才能将习作课程的衔接变为习作教学的衔接。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整合语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人文体系,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习作课程编写力求在编排理念呈现方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相承。然而习作课程内容方面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习作专题的设置、读写点的安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集中体现,特别彰显了新课标理念和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衔接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籍此在小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带领学生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由知识到能力的过渡与迁移,使小学与初中的习作教学整体性更明确、阶段性更突出、连续性更明显,形成螺旋式上升。七年级上册课程设置的前两个读写专题是:一、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二、说不尽的人生话题,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这与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不谋而合的。基于此,我把本次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为:基础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列提纲,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畅谈理想。(2)习作《我的理想》要内容丰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尝试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中扎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后续发展目标:1、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2、培植学生生活化习作的意识,丰富习作的内容与技能,巩固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为学生的中学语文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重点:本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深入挖掘本次习作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交融点的基础上,我认为口语交际、习作时引领学生链接现实生活,列好提纲,有序表达,表达清楚明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年龄、认知特点与自我的生活观念,习作技能与语言虽然有一些积淀但还不是很丰厚的,我觉得引领学生把握习作要求,把内容写得丰富、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难点与关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故事到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共享。(条件允许,1可制作课件。)学生准备:1、搜集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2、梳理自己的理想、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及怎样实现理想。二、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次习作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而习作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习作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生活化习作教学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着重以学生为主的展望、诉说、梳理、描绘、分享、创意习作的习作学习方法。教法:习作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具体内容,进行思想交流。习作所涉及的范围很宽,它既包含有语文课程中的学习内容,还包括孩子们平时在校园内外全部的现实生活。不仅涉及大家今天现实生活的描绘,还涉及昨天生活的回忆以及明天理想生活的追求。凡是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思想感情,无一不是习作的源泉。只有引领学生积极融入现实生活中去开动脑筋多体验、感悟,才能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资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