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点滴思考尚志市一面坡中学王守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检测的重要能力。新课改及新考纲要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然而高中生学习非常紧张,多数学生把较多的课余时间用来解答数理化的疑难题目,而对于语文则觉得多花时间和少花时间没有多大分别,高考试题中的阅读总是有一定的难度,碰到原文的可能性更是渺茫。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我在阅读教学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一、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某些课文精读由于语文高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和课本联系紧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教材。语文老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这也可能在客观上使学生认为课本不重要,看不看无所谓。其实,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著,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有义务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1、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仿写、吟咏、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特色方面去鉴赏,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等方面。当然并非每一篇课文都按部就班,而应该因课文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精读方案。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那一幅幅悠然明丽的乡村风景画,引导学生沉浸于美的享受中。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仿写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对于像《我很重要》、《与妻书》、《项脊轩志》等抒情散文及现当代诗歌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中,酝酿真挚的感情,使文章能够实现二度创作。2、整体把握,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却耐人寻味。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例如《菱角的喜剧》、《差别》、《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3、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课文中选入的诗词一般字数不多,再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背诵。这样似乎就达到了课本要求,师生们也很容易就此结束该首诗词的学习。其实,这样的教学只是教会了学生一首诗词而已,浩瀚的诗词王国还有何其多的名作等待我们去赏鉴去领悟。所以,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会选取一二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让他们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某一方面,如语言美、结构美、绘画美、音韵美、思想美、独特美等,有独到的体会就马上记下来;鼓励他们发现诗中的“美”,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水平自然有所提高。“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二、教师要巧妙结合课文加以补充阅读正如前言,高考语文除了文言文、诗词背诵外真正考课本的很少,无论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对作品艺术特点的领悟把握,学生仅仅将课本读熟读透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本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阅读,并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书籍中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来弥补课本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作家作品及文章内容两方面入手操作。1、补充介绍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文章。教材入选的文章涉及面宽,有些课文本身已是经典,但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尤其是文言文;所以若能以此辐射,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同时阅读面也就拓宽了。在此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如关于杜甫有佚名《草堂的情思》;关于李清照的可推荐梁衡写的《乱世中的美神》;关于白居易则有赵竹毅《江南烟雨<琵琶行>》;关于李白的最好莫过于夏立君《在西域读李白》;关于陶渊明可以推荐《陶公祠的菊花》……这些抒情诗歌般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感动于诗人杜甫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却“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