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汇报XX省XX市人民政府(2010年8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司: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启动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全面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刻,国家发改委东北司领导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听取内江工作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对内江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在此谨向东北司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内江位于四川东南,地处成渝腹心,新中国最早修建的成渝铁路贯穿全境,历来是XX省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川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内江东汉建县,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撤地建市,1998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现辖5个县(区)111个乡镇,面积5386平方公里,人口425万。作为西部典型老工业城市,走过历史的辉煌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入了全面衰落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虽然内江经济呈现出向好趋势,但是仍旧处于爬坡上坎的艰难创业阶段,沉重的包袱、转型的阵痛以及环境、资金、资源等瓶颈制约阻碍着内江加快发展的步伐,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随着-1-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反向“抽血”作用的不断升级,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的内江遭遇了更加严重的“边缘化”问题,落后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此,我们强烈期盼得到国家发改委东北司的支持帮助,以实现老工业基地重新崛起和全面振兴。现就内江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作一简要汇报。一、内江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内江因交通区位独特,自古商贾云集,属开发较早的巴蜀腹心城市。自唐代始就盛产蜜饯;明清时期陶瓷、铸造盛极一时;民国之初,制糖业高度发达;抗战时期,酒精生产一度兴盛;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二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第1页共10页以制糖业为代表的内江工业飞速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央属企业的落地和带动,内江工业整体实力在“六五”时期达到顶峰,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制糖业高度发达,奠定内江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内江工业首先得益于制糖业闻名大江南北,1919年内江产糖达6万余吨,占全省总量的70%,占全国总量的48.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内江布局了6大糖厂,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甘蔗科研机构,1952年银山糖厂引进台湾设备,率先在全国进行机械化制糖;1959年以蔗渣为原料日产10吨纸项目试车成功,全国甘蔗综合利用现场会在内江糖厂召开,促进了全国甘蔗综合利用技术的全面推广。火红的制糖业,使全市制糖规模企业达43户,围绕糖业-2-深加工链条企业达400余户,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100万多亩,白糖产量占全川40%,糖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高达20.65%,内江因此获得“甜城”美誉。(二)“三线”建设大力支持,奠定内江老工业基地坚实产业支撑。从“三五”时期开始,根据国家“三线”建设布局安排,石油部、兵器工业部、航空工业部、铁道部、卫生部、机械工业部等部委,先后在内江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同时随着本土企业的成长,内江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强力推进了内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到198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2214户,其中大型企业9户,中型企业27户,并形成了内燃机车、铁路器材、石油机械、锻压、机床制造、机械加工、医用设备、农业机械、化工、纺织等十多类数百个品种的工业产品。随着三线企业的迁入投产,内江迎来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体系得到完善,生产设备得到更新,核心技术人才得到充实。到1978年,内江工业总产值达到11.1亿元,比1965年增长2.25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6%,比1965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工业开始成为内江经济的支柱,也奠定了内江成为四川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奠定内江综合实力“老三”地位。渡过“十年动乱”的低迷,“六五”时期,内江工业建设第2页共10页累计投入1.23亿元,比“五五”时期年均增加2.93倍,使老工业基地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浓墨重彩地谱写了辉煌的篇章。1979-1985-3-年间,内江共创国家银质和部省优质产品102个,其中,四川峨柴生产的峨眉牌系列柴油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