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案例分析学苑街小学邓荣[案例描述与分析]研读感悟。(抓线索“客?”)1、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记住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把“客”这个生字的识字教学放在朗读教学中,减少了单纯的识字教学的枯燥无味;抓教学线索“客”抓得好,“客”这个生字确实能挈领全诗的教学。)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a、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贺知章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去求学。求学期间,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在三十多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去京城当了官。在他八十五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50多年呀!)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指导读第1行以及第一行诗的意思。b、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5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可是什么却没有改变?理解“乡音”。“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指导读第2行。学习生字“音”,扩词,书写。当年贺知章离开杭州到长安去,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也一定要叶落归根呀!c、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指名说,同桌互说。(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d、指导朗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5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问: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板书:想念家乡(2)是客:学习第3、4行。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从诗句中看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指名读。还可以从插图中看,骑马,有行李,是客人。五十多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贺知章当做客人,笑着问,这位客人,你从哪儿来呀?诗中哪两行说的是这个意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诗意。指名说,自己说。看图,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你猜猜他们在说什么?(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他们还会问什么?瞧这群孩子多天真呀!他们怎么能理解贺爷爷终于回到家乡的激动与感慨呢。齐读。(“是不是客?”这个问题提得好,富有启发性,启发学生从“不是”和“是”两个方面来感悟全诗,运用得当既有条不紊,又灵动地引导学生感悟整首诗。)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5、学习生字“何”。扩词、书写。(这个教学片断设计得非常好,抓住了“客”这提纲挈领的字作为教学线索,又设计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紧扣线索引导学生学生字、悟诗意、了解背景、感悟作者情感,课堂信息量大,内含丰富,却很有条理,语言再简洁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