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建设与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11月中旬,我带领国家环保总局几位搞生态研究的专家从XX省呼和浩特出发,经XX省东胜到达XX省xx市,对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壤的XX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一、xx市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成效与经验在本次考察中了解到,秦汉时期榆林曾是“水草肥美、牛羊塞道”的丛林草原区,后因战乱及垦伐,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重,土地沙化面积逐步扩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对当地群众的生活构成威胁。新中国成立后,XX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沙活动,经过50多年的科学治理,目前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部分地区出现了“人进沙停”的局面,生态环境处于初始或修复状态。截至1998年底,全区造林保存面积108.6万公顷,林木覆盖率为32%,固定、半固定流沙40万公顷,恢复改良草场15.3万公顷,发展养鱼水面18万公顷,新辟农田10万公顷,沙区治理达到了68.4%,年沙尘暴日数由66天减少到了24天。xx市的治沙经验基本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建设大型基干林带,包围分割沙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xx市在沙区共建成了4条大型基干林带,分别为陕蒙边境的北缘林带、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接壤处的环山林带、横穿沙区中部的长城林带以及灵榆(宁夏灵武———榆林)林带。4条林带总长1500公里,共11.7万公顷。另外,在沙漠腹地建成了165块万亩以上的片林,在川、滩、塬、涧的10万公顷农田上实现了林网化,形成了基干林带南北防护、长城林带中间分割、护田林网纵横交错、小块片林星罗棋布的沙地防护体系。2.“搭沙障”、“前挡后拉”治沙丘治沙首先要固沙,当地群众利用“搭沙障、设障蔽”的技术,使固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所谓“搭沙障、设障蔽”,就是把麦草、稻草、包谷秆之类的东西,以网格状的形式插埋在沙地中,阻挡沙子随风流动,以保证沙障圈内的树木禾苗正常生长。所谓“前挡后拉”,就是在沙丘迎风面的半坡上栽植灌木,在背风沙坡的底部栽上高干树。随着时间延长,沙丘顶部的沙子被风吹动,逐第1页共4页渐将沙丘间的低洼处填平,形成一块平地,之后在上面植树、种草、种庄稼。“搭沙障”、“前挡后拉”的治沙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其中内含深刻的科学道理。3.引水拉沙,改造良田引水拉沙主要适用于水利条件较好的沙区。它是利用河流、海子、水库作水源,采用自流引水、机械抽水,将水引入沙地,借水流冲力,拉平沙丘;拦蓄洪水,引洪漫淤、漫灌,待水渗沙平泥盖之后,再在沙上垫土,使起伏不平的沙丘变成平坦的土地,然后在上面耕种。对地下水位浅的下湿滩农田,则采取挖渠排水的方法治理,即在上游排水、下游灌溉,把拉沙、造田、改土、治碱、排水、灌溉等融为一体。50年来,沙区群众开挖配套机井5520眼、多管井7000多眼、马槽井(人工池塘)水面1.2万公顷,修建水库37座,自流灌溉渠道800条,抽水站265处,农电线路1153公里,发展水地9.33万公顷,沙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玉米、水稻、土豆等单产居全省之冠,粮食总产量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6倍,人均占有粮食高出全区水平200多公斤。4.飞播造林,治理沙漠腹地沙漠腹地,环境恶劣,危害严重,治理相当困难,利用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可以收到较好效果。这项工作开始于1958年,40年来的实验表明,树草种子的选择是飞播成败的关键。经过多年筛选,XX市目前确认踏郎、花棒、白沙蒿等植物抗风蚀、耐沙埋、生长快、自繁力强,并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因此较适于飞播。5.防治病虫害,保障林草生长随着沙区植被面积的扩大,林草的病虫害也日渐严重起来,特别是树木的病虫害发生面积多达10万公顷。XX市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人工化学防治,20世纪60年代采用飞机等动力机械喷药防治,20世纪70年代利用生物防治,20世纪80年代运用飞机进行超低空喷雾防治。原XX市治沙所研究的白杨透翅蛾的防治技术在全地区推广后,每年杨树苗出圃虫害率由原先的38%下降到了0.3%;保证每年出圃的1亿多株杨树苗基本上做到无虫害,使遭受白杨透翅蛾危害的9.3万公顷杨树解除了威胁。近年来,XX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又发现沙区植物紫穗槐毒具有杀害虫金龟子的作用,于是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消灭了大量害虫。第2页共4页二、从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