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广播电视局工作报告一、舆论引导和精品创作能力不断增强实施舆论引导和精品创作工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和优秀文化作品高产区建设,宣传阵地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一)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立台”、“新闻立报”,组织和指导全市新闻媒体对党的十八大、省市党代会和“两会”等中央、省、市重大会议精神开展策划宣传。围绕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天府XX县区”建设、北城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进行重大主题宣传,组织开展深度报道、评论综述、专访专题。不断强化监管,帮助媒体坚持导向,提升质量。市广电台“两会”期间,采取集群作战、多方联动的模式,提升了“两会”报道和成都表达的质量,得到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推进主流媒体建设。投入资金2000万余元,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基层宣传阵地、载体建设,有效整合媒体资源,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深入推进全域成都公共广播网、成都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对农节目制播体系。深入推进“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公益广告大赛、参与全省“三贴近”节目评选等赛事活动,不断净化荧屏声频。开展2011年度成都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奖工作,共评出特别奖1件、优秀奖79件、提名奖169件;选送省参评节目40件,获奖节目34件,获奖率达85%。xx市、xx县、xx县、xx区等区(市)县狠抓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选送的节目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制作精良,获奖率高。成都电视台第五频道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开设整点播报新闻节目《新闻快报》,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全天候专业新闻频道。(三)大力扶持精品力作。投入资金近100万元,重点扶持优秀广播电视节(栏)目、影视剧和音像、图书作品精品创作。全年全市共生产广播剧3部、电视剧9部、电影6部、音像制品35种、图书出版物600余种。其中,《中华英雄传—辛亥革命篇》、《藏·红·花》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第1页共15页出版规划;电视剧《川军团血战到底》、动漫《蔬果宝贝》、纪录片《忠贞》、小说《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等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另外,广播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等8件影视作品获得市“五个一工程奖”。全市选送的十八大优秀节目中有5件节目获得全省表彰,3件节目被推送到全国参评。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深化“抓规划、抓覆盖、抓内容、抓机制、抓评价”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公共服务示范区(项目)建设,服务城乡群众能力有了新提高。(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组织业务骨干、专家到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一线,开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版权保护等系列工作调研,研究传媒和出版发行业扶持政策。按照“综合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一流、中西部全面领先,公共服务城乡均衡水平全国领先、全面一流”的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启动广播三级联网、城乡数字影院、全民阅读、出版物发行网点等专项规划制定,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资源的内容全覆盖和配置均衡化。(二)创新开展示范创建。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相关工作成功纳入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开展成都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活动,印发了创建方案,确定了xx区、xx区、xx市、xx市、xx县共5个示范区和“基层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制作”、“农家书屋长效机制建设”等20个示范项目,投入配套资金455万元,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内容供给、保障机制和绩效评估,加快实现设施配置标准化、节(栏)目活动品牌化、管理制度化和服务规范化。我市推进公共服务的多篇经验文章被国家广电总局《决策参考》刊载,在全国推广。(三)民生工程超额完成。一是全力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全市共建成314个村(社区)和11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制作广播节目570集共13.5万盘光碟并送下乡。xx区、xx县、xx县因地制宜,分别采取数字音频、无线传输、购买服第2页共15页务方式,实现了广播村村响、优质响。二是深入推进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4个“村村通”发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