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徐州教师和台湾教师的同课异构一、读通课文,领悟文体文化徐州案例:师:请同学们找出容易读错的字。生:蕃、淤、濯、亵、鲜……师:同学们,这些字的正确读音是……(学生在书上注音,练习读字音。)师:读书要读准字音,也要读出句子的逻辑重音。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就应该重读。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句子中哪些字词应该重读。(学生讨论各句的逻辑重音……)台湾案例:师:同学们,“说”是一种文体,有点像今天的小品文。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生:夹叙夹议。师:哪些句子是叙事?哪些句子是议论?哪些句子是抒情?生:叙事的句子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议论的句子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生:抒情的句子有:“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师:《爱莲说》这篇文章,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诵读的时候要用不同语气、语调去读。请同学们读出文体的特点。二、读懂课文,领悟传统文化徐州案例:师: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生:(读课文中有关菊、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台湾案例:师:菊像花中的隐士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在哪里?想想看。生:不追求荣华富贵。师:隐居者最大特点在于“独善其身”,他只管好他自己,不问世事的。他接近莲花的第一个特质,即“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板书:菊文化:“独善其身”“洁身自爱”。)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追寻富贵的人。各种花中,牡丹的花是最大的,所以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国色天香。(板书:牡丹文化:追求富贵名利。)师:“莲,花之君子者也。”什么意思?生:莲是花中的君子。师:莲是花中的君子,君子和隐士不一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具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板书:君子文化: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三、读懂作者,领悟思想内涵徐州教师提出:“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学生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作者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第二,作者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教师总结:“连用两个‘独’字,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台湾教师则提出:“莲花有哪些特质?”学生指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此基础上,老师接着点拨:“你看,莲花美不美?很美。君子也是这样,尊重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敬重。所以在第一段里面,我们认识了莲花的七个特质,也就认识了君子的品德。”两位老师都抓住了文中的“莲花”与“君子”这些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认识莲花与君子的共同特征。老师们缘文披情,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但是,教师们对作者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故而解读还流于肤浅。作者在言说莲文化——君子文化的同时,还在传达另一种意思,那就是作者对自我一生的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竟是那么的艰难,生淤泥而不染,才是君子的至高境界。(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魏本亚辛宁宁)四、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徐州案例:师:“中通外直”写什么?生:外貌。师:“外貌”不够准确,换一个词?生:外形。师:对,外形。(板书:外形)“香远益清”呢?(部分答“味道”,部分答“香味”)“味道”好还是“香味”好?生:“香味”好,香味香,味道不一定香。师:应选“香味”。(板书:香味)“亭亭……不可亵玩焉”是写莲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