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通过《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授课,得出一些认识:其中优点有: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课文包括四目:“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在这四目中,“黑色星期四”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讲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凯恩斯主义”虽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很大影响,但“课程标准”并未列入要求。因此我将课文内容分成了两大部分:一为“大萧条”,一为“罗斯福新政”。用“大萧条”揽括第一和第二标题,以“罗斯福新政”揽括第三和第四标题(“凯恩斯主义”只穿插讲述)。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2、教学理念把握适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评价,再到罗斯福成功原因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只是冰糖葫芦上的那根小木棍,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课堂上的颗颗“冰糖”,粒粒珍珠,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3、教学环节紧凑,张弛有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难点解析”、“重点概括”、“七嘴八舌”、“重点归纳”、“论从史出”、“我看历史”等教学环节为中心,辅以“图说历史”、“双语课堂”、“漫画历史”、“人文历史”等趣味题材,将教学任务顺畅地完成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图说历史”、“漫画历史”,又有严谨深刻的“重点概括”、“难点解析”;既有“七嘴八舌”的发散式教学,又有“重点归纳”的收网式探讨;既有“我看历史”的辨证史观教育,又有“人文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花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师应有的风貌。4、教学设计巧妙,自有独到之处。此有三:1在我的常规教学中,比较注意双语教学,尽管在此问题上,我还在尝试和学习阶段,收获无多。在这堂课中,我教会了学生“大萧条”和“新政”等专有名词;在课堂上还有小段英文段落的朗读;在“人文历史”环节中,我展示了罗斯福影响深远的一句名言“Thereisnothingtofear,butfearitself”,并和学生一起翻译成中文。尽管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微不足道的花絮,但正因其微不足道,更应给予适当的肯定。我想,这对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是大有裨益的。2、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处理比较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课本上剖析得极为详尽,如果在课堂上由老师或者学生念出来会比较枯燥,而且学生未必能深刻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一道发散思考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经济危机?在学生讨论时,我要求他们结合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来思考。不出所料,学生果然能结合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各种看法,与罗斯福“不谋而合”。尽管学生预习过,有“先入为主”的影响,但这次学生讨论的侧重点是“怎样解决危机”,而不仅仅是看罗斯福怎么做。因此他们不仅再次学习了新政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罗斯福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既复习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又为后面的评价罗斯福新政埋下了伏笔。更可喜的是,少数聪敏的学生能从经济危机爆发原因之一“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要搞社会主义”的论断,在课堂上引来一片笑声。我趁机引导学生,在当时美国确实有很多人主张搞社会主义,但罗斯福并没有做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