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师德体现的途径榆中县桑园子学校教师:周晓英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里的师表就是指师德。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师德通过哪些途径来体现呢?一、教师的师德要在爱学生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宗旨。他曾提醒教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他教育学生用三个糖果做奖励的故事,一直是教育界传颂的佳话。他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令许多弟子念念不忘他的音容笑貌,从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他伟大的师德情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非易事,让学生体会到师爱更困难。在我们学校,我就此事询问了10位教师,调查了四个班级。结果令人汗颜,尽管每位教师都说自己热爱学生,但感受到教师爱的学生仅占29%,这再次说明热爱学生并非易事。有个教育专家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有的教师在口头上大谈热爱学生,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在行动上往往偏离了师德准则,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所谓“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只有这样学生才想学、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二、教师的师德要在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体现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摒弃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些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这一目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小爱”化为“大爱”,为学生的将来着想,使学生将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历史赋于当代教师的光荣任务,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集中表现。三、教师的师德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体现教学需要改革,课堂需要深化。在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经济登上舞台,独领风骚。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和记忆力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教学的立足点应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力戒形式主义,从教学结构上、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精练”。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探究、合作、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活动中。潜心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四、教师的师德要在身教中体现教师像一面镜子,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们由于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基础阶段,往往缺乏辨析能力。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经常强调学生要保持教室卫生干净整洁,结果教室就是有一些纸屑,后来我一发现纸屑就去捡拾,教室里再也没有乱扔纸屑的现象发生。从这件事我认识到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感染、感化学生,形成号召力;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因此,教师师德应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教育工作中来,广大教师应“修师德、练师能、塑师魂”,把自己造就成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