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网络反腐新特点2012-11-05第05版:党的建设作者:杨月辉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5192012年9月21日,在一场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因“微笑”引发全民“围观”的“表哥”杨达才最终被解除陕西安监局局长一职,让人唏嘘不已,就连新任局长也战战兢兢,感觉“周围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这“无数双眼睛”就是大数据时代下“无孔不入”的网络监督。近年来,因网络监督“落马”的官员不在少数,比如周久耕、韩峰等等,一些地方官员更是“谈网色变”。公众通过网络监督官员与现实中的制度反腐形成良好互动,网络在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笔者以“杨达才事件”为例,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反腐的新特点。大数据为网络反腐提供便利的“信息来源”“大数据”这一概念渐渐被国内学界所知晓。不过目前学界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定义,工科研究人员偏好使用这个概念,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此稍微有点迟缓。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所谓“大数据”,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用中国先哲“至大无外”的思想来形容,较为准确。总结起来,大数据大致有三个特点:其一,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庞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即从1000G级别到100万G级别);其二,载体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网络日志、图片、音视频等等;其三价值密度低,这是由“大”造成的“稀释”作用,许多数据是重复的或者没有价值的,因此需要“去冗分类、去粗取精”。大数据时代,由于海量数据的存储,使得网络犹如一个巨大的“信息蓄水池”,而这些信息是碎片化并且是无序排列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等形式,将大数据变成小数据,从而使得信息有序排列,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在“杨达才事件”中,我们以“杨达才、安监局”为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相关的信息。中国工程院李国杰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数据背后是网络,网络背后是人,研究网络数据实际上是研究人组成的社会网络”。实际上,大数据为网络反腐提供了一个非常庞大并且可以便利索取的“数据库”和“信息来源”,这里有许多地方官员数据库,包括他们的最新动态和历史活动足迹。大数据时代刺激并鼓励网民的“掏粪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场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在大数据时代,“掏粪运动”有越演越烈之势,这有赖于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便利。大数据时代,信息是杂乱无序的,但可以刺激广大网民“掏粪”的热情。碎片化的信息(或图片或视频),看似没有任何意义和监督功效,但是相关信息的集纳,并发现这些信息的共性和个性,就能起到很好的网络监督效果。单个的独立的与杨达才相关的信息,比如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等等,恐怕会淹没在网络众声喧哗之中。但是,必须肯定的是网络监督的主体,也就是广大网民。正是因为网民进一步围观以及他们的“掏粪运动”,一件普通的事件也容易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拔出萝卜带出泥”。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监督,需要发挥网民的积极性,将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的信息,重新“打捞起来”。在“杨达才事件”中网民从这位官员身上“搜”出了各种名表。截至2012年8月31日,杨达才被网友发现的名表总数已达11块之多。其中高级手表5枚,每块价值万元以上,最高达20万―40万;此外,网友指出他的皮带和眼镜价钱不菲。网友围观的热情所带来的“掏粪运动”值得纪检部门去思考,是否可以发挥广大网民这种积极性去开展反腐工作?因为反腐倡廉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场“人民参与的战争”。大数据时代反腐线索发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杨达才事件”,是一个微笑引发的腐败案。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新闻图片,被细心的“信息搬运工”发现,这位官员竟然在车祸现场微笑。旋即引起网民围观,继而被扒出佩戴多款价值不菲的名表,又因回应言辞欠妥陷入诚信危机,再因眼镜、皮带等昂贵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