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艾神分享艾灸趣味小故事十则趣味艾灸小故事: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大唐艾神研发、生产、销售系列艾草制品、系列艾灸床、艾灸仪和艾灸扶阳凳等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故事三:据《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急忙前去探望,并亲自手持艾条替弟弟灸疗,赵光义体有寒湿,温热的气大唐艾神研发、生产、销售系列艾草制品、系列艾灸床、艾灸仪和艾灸扶阳凳等息通过艾灸送入体内,寒热交织产生疼痛。见弟弟饱受疼痛之苦,赵匡胤心有不忍,于是也给自己艾灸,分担弟弟的疼痛。古人赞赏赵匡胤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于是用成语“灼艾分痛”来颂扬他的美德,赞赏兄弟之间的情分。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艾灸疗法不仅仅在民间盛行,甚至连皇帝都是艾灸的粉丝。赵匡胤亲自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可见其对艾灸操作熟练,并且相当信任。故事四:过去行军打仗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就是说,一个部队的粮食跟水源直接决定它的军心。古代行军,粮食可以随身携带,那水怎么办呢?如何在附近寻找水源?古人就把艾草集中起来,燃烧艾草,再把燃烧的艾草掩埋在地下,看产生的烟气往哪个方向走,朝着烟气走向的方向去挖掘,就在那个方向找得到地下水。所以中医说,艾灸的时候,燃烧的灸火可以自动找到体内的水湿,将其驱逐出去。故事五: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传世墨宝不多,但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收藏着大唐艾神研发、生产、销售系列艾草制品、系列艾灸床、艾灸仪和艾灸扶阳凳等一份“灼艾帖”,其内容是说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艾灸的治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与研究。故事六:南宋著名的画家李唐,擅长山水和人物画,在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幅《灸艾图》,图中描绘的是一位村医坐在小板凳上,正在为病人灸灼背部。此图是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现存于中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由此可见,在古代艾灸粉丝之多,应用之广。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贵族,无一不将这个神奇的治病养生疗法作为治病保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唐艾神研发、生产、销售系列艾草制品、系列艾灸床、艾灸仪和艾灸扶阳凳等故事七:唐朝末年发生黄巾之乱,为首的人名叫黄巢。由于他出身贫穷,又值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很大,有些贪官污吏又时时有官商勾结的事情发生,使他更嫉恶如仇,于是他纠结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劫富济贫,杀死了很多人,从此他们所到之处,大家无不闻风色变。有一天,黄巢穿着一身洁净的衣服,骑着白马,来到一个村庄,他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很惊慌的都正往城外逃,人群里有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年岁比较大的小孩,而手上却牵着一个年岁比较小的小孩,他看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这妇人:“你为何要背比较大的孩子,而让较小的孩子走路呢?”妇人说:“背上背的这个孩子今大唐艾神研发、生产、销售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