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诱导,自主领悟”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摘要:学生消极被动、学生低效等问题仍然是当前教学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主导有效,才能使学生主体有为。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本质是转化,实现转化的有效手段是“问题诱导”。即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在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的串联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师生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关键词:问题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改革;备课改革一、背景及研究目标通过近100节的课堂观察及100份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不足,教师包办有余;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活动随意肤浅;主体意识不强,积极主动性不高;问题意识缺失,思考没有深度等。究其因,主要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一是“主导”有余,“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代替学生“思”,代替学生“说”,代替学生“做”。二是“主导”缺位,学习放任自流。把“教师专制”与“教师主导”相混淆,认为教师主导会导致教师专制,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敢作为。三是“主导”不力。教师不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什么方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行为。显然,要使学生学习有效,关键是要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只要教师主导有效,才能使学生主体有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维,有效手段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即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通过问题,优化教学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驱动教学进程,促进课堂对话。通过“问题诱导”,自主探究”校本课题研发,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以教代学”现象,有效解决’主导作用不力”和“自主学习低效”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内涵及理论依据(二)基本含义“问题诱导,自主领悟”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知识建构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申联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诱发学生深层次思考。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诱导,自主领悟”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激发学习动力与兴趣为基础,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以情境创设和问题诱导为主要手段,以探究学习为主要途径,以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二)理论依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3.现代教学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三,过程与基本方法“问题诱导,自主领悟”教学实验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的研究策略,走“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科研途径,实施备课、教学方式、作业升级等综合改革。(一)备课改革1.备课模式:以往的备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弊端:一是由于教师的文化积淀的所处的区域不同,加之教师各自的专业水平不一和资源的限制,导致了教学设计质量不高,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教师备课做的无用功多,有用功少,主要精力用于写教案,没有多少精力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大多数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应付学校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教学设计实用性差。为此,我们将原来的个体备课改为多元备课,将写纸质教案改变为写电子教案。模式:自主备课—合作备课—二次备课—个性化备课。自主备课:在全县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