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有关精神,总结“十五”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十一五”的发展基础和环境形势,贯彻落实地委提出的“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战略方针,制定本规划纲要,做为今后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期间,是发展定位清晰、发展活力旺盛、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前景明朗,取得最大成就的五年;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五年;是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蓬勃发展、全面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目标迈出前所未有重大步伐,人民群众得到最大实惠的五年;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发生宏伟巨变、实现历史性飞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十五”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奠定了稳健昂扬的坚实基础。1.过去的五年,是思想不断解放、发展思路更加科学的五年。“十五”初期,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总结开发建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林情区情出发,在国有林区率先提出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将大兴安岭发展定位在生态林区建设上,真正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过去的五年,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五年全境被纳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对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等多种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对呼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扩建,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北极村、双河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省(部)级自然保护区,全区保护区总面积由39.6万公顷上升到112.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3.49%。采取果断措施主动停止了境内的砂金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恢复工作成效显著。全区2005年有林地面积达657.7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1.7%,活立木总蓄积5.2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93%,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1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成“十五”计划目标。森林防火成绩显著,林地过火率由2000年的0.21‰降低到0.035‰,低于省政府下达的0.5‰的控制目标。3.过去的五年,是结构调整进程加速,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五年。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2005年实现46.1亿元,五年年均递增6.3%。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17元,按当前汇率计算人均1074美元,五年年均增长6.5%。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养殖业、绿色食品业、生态旅游业、北药开发业和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五个生态接续产业初具规模,2005年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8%。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城市增长极作用明显,加区、塔河、漠河和呼玛4个县区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35.2亿元,占全区76.3%。个体、私营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5年末,个体私营企业达1.4万户,产值达到22.1亿元,年均递增19.7%。4.过去的五年,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五年。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跻身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行列。加强了农林、水利、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共完成投资总额58.1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1倍。特别是574公里的加漠公路建设,使全区公路建设水平提前了20年,填补了我区没有高等级公路的空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办公地点南迁为代表的加格达奇新一轮城区建设全面铺开,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漠河机场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洛古河大桥已通过国家批复正在完善前期工作。5.过去的五年,是改革步伐加大、卸除历史包袱最多的五年。体制改革大刀阔斧,社会保障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十五”期间,我区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改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国有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