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的演化原理“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创造的一种课堂形态。由于其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等,无疑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既然课堂教学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三步一主线”的演化原理认真探讨一番。就学生方面而言“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具有实践性。学习本身就是实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指出:“实践”使人在“每一个新的进展扩大了眼界”,“从而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这些话虽然不是对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形成的全面解释,但我们从中却可以体会到“实践”对“能力形成”的重大意义,而且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概莫能外。现实中,不论学什么,如果只是听讲解、看示范,就是不实践,到头来终究一事无成。在“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中,“明确目标”是要学生结合实例明确,“实施目标”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实践,“落实目标”需要学生亲历体验、反思、评价等。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有限时空里,完全由学生的实践担纲“主演”,教师的“主宰”也就退居一边,而这一切,对学生的实践更是有力的保证、促使。既如此,操持“三步一主线”就应格外注重学生实践,至于如何实践,则是大有文章可做。“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本义是探索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倡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未知进行全面认识,就要探求前因后果、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奥秘精妙从某种角度讲,真正意义的学习完全是一个探究活动。在“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中,“明确目标”既是明确了探究目标,而“明确”过程又不是“想当然”,恰是滋生于“探究”土壤;“实施目标”过程则完全是一个探究过程;“落实目标”不仅需要探究,而且还要反思归纳探究态度、探究思路、探究方法等。随着人们对学习活动的认识深化,“探究”已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分支之一。因此,运用“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时,就应积极开辟探究空间、热情指导探究方法,对于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任何一项探究成果,都要精心呵护——唯其稚嫩,弥显珍贵。“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具有渐进性。世界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当年在给青少年的一封信中,曾大力倡导学习要“循序渐进”。实践证明,学习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是欲速则不达,而满足于哪里黑了哪里歇的“糊涂账”,也是不可取。从总体看,“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主张“节节清”、“天天清”,完全符合渐进性原理。再从每节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看,“明确目标”是把学习内容分解成几个项目,“实施目标”是一步一步地朝着预定目标推进,“落实目标”又是把学习目标一个一个地落到实处。如此稳扎稳打,学生的成长进步就会一点一点连成线,再由线构成脱颖而出的立体面。为了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操持“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时,首先要把目标定适中,然后要十分注重落实,任何“走过场”、“花架子”的形式主义,不仅于事无益、无补,而且贻误时机、误己害人。“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具有巩固性。在教育教学理论宝库中,人们公认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具有普遍意义,其内涵就是巩固性原则。只有坚持巩固,就能抑制遗忘,极大增强“内化”功能。在“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中,紧承“明确目标”之后的“实施目标”,本身涉及到了以前的所学内容和先前已具备的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巩固。而“落实目标”更可看作是“当堂巩固”。还应充分认识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认真审视“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状况,就会不难发现:差别在于“巩固”与否!及时巩固与否!“三步一主线”在班级授课制的大框架内,坚持当堂巩固,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乃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疑具有特殊意义。当然,实施巩固的方式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只有不断变更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才能乐此不疲。“三步一主线”课堂模式具有形成性。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性与终结性是有差异的两个概念。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大多关注的是终结性表现,而忽略了形成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