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解方程(初中数学七年级)二.班级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两班学生共112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良好。考虑到班上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较明显,故安排互助合作活动,借助优生的资源带动学困生一起探究。同时在交流讨论中优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锻炼。三.教材分析:《解方程》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节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其他方程的基础,有重要实际应用的意义。重点是解方程的运算及方程思想的实际应用,难点是解方程。关键关键在于正确地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意义和运用等式的两个性质.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移项法则.难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利用灯市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2)通过具体的离子,归纳移项法则(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归纳、总结、反思的过程,感受方程与代数式的不同,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选用合理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发展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方程的意识及,训练学生的方程思维能力。五.重难点分析重点是移项法则.难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六.教学课时3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1.情景导入:介绍有关方程的资料:方程小史古埃及是数学的发源地致意,早在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人就在纸草书(纸草是生长在尼罗河流域的一种水草,古埃及人将它的茎叶压成薄片用来写字)上写下了含有未知数的问题。12世纪前后,我们数学家用“开元术”来解题,即先要“立天元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14世纪初,我们数学家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天、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如x,y,z,w)。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飞跃。2.提出问题:解方程:5x-2=8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再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分析。方法1: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也就是5x=8+2合并同类项,得5x=10所以,x=24.理性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比较方程5x=8+2与原方程5x-2=8,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教学建议:关于移项法则,不应只强调记忆,更应强调理解。学生开始时也许仍习惯于利用逆运算而不利用移项法则来求解方程,对此教师不宜强求,可借助例题、练习题使相互逐步体会到移项的优越性)方法2;解:移项,得5x=8+2合并同类项,得5x=10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25.运用反思、拓展创新[例1]解下列方程:(1)2x+6=1(2)3x+3=2x+7教学建议: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例2]解方程:教学建议:①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予鼓励②在移项时,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等.这时,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必要时,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并自觉地改正错误[练一练]109页随堂练习6.小结回顾: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师强调:移项法则7.布置作业:必做题:习题5.31,2第2课时1.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一天,小明去喜乐佳买饮料,出现了下面一幕场景.小明拿着20元钱到喜乐佳,买了1听果奶和4听可乐,到了收款处小明:阿姨,给20元服务员:找你3元小明:阿姨,1听果奶多少钱?服务员:1听可乐比1听果奶贵0.5元,你自己回去算算吧。小明带着疑惑回到家,找姐姐帮忙。姐姐想了想,很快给小明这样一个答案:设1听果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0.5)+x=20-3,让小明自己想出最后答案.小明把这个题拿到了课堂上.2.提出问题师:我们一起开动脑筋帮帮小明.好吗?生:好.(积极踊跃参加).师:好,那大家先想想小明姐姐列的这个方程对吗?生:对.(互相讨论交流)师:你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吗?试一试,并写出方程.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