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大学和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在我看来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在西文中对应的概念是Humanism,中文一般翻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严格的翻译就是“人的主义”,也就是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的最美好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看法。一个合格的教育就是能够将学生身上美好的价值全部实现出来。那么人身上到底哪些价值是最美好最珍贵的呢?我认为人有三种价值是最珍贵的。一个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没有生命其它一切都谈不上。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智力的,有智力活动的。第三是灵魂。从生命方面讲,相应的教育是体育,但其范围应该扩大,应该成为“生命教育”。另外一个针对头脑来说,我们有智育。相对于灵魂来说,我们有德育,但不够,我觉得还应该加上美育即审美教育。所以我主张在学校里面配备这几种教育:一种是生命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生命和对生命的尊重;一种是智力教育,它培养的是智慧的头脑;一种是灵魂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培养的是高贵的灵魂,不仅仅是守纪律、爱国,这样太简单了。我理解的审美教育也是广义的它要培养丰富的灵魂。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丰富的,这是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先谈一下我对教育的看法。我很赞同卢梭所持的观点: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长。就是人性中固有的那些美好的禀赋让它们生长出来。教育就是给它们良好的环境让它们生长。实际上人类有很多能力都是固有的,并不是后天放进去的。这点我在我女儿身上看得特别清楚。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性能的工具人。不论是政治的工具人还是经济的工具人。工具人的价值仅仅在于被使用上,而不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不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人格,而是把被教育的人塑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使用。人文精神的培植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因为社会中人文价值的表现重要体现于人的人文品质及实践生活。在以正义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基本建制确定的同时,必须通过贯穿人文价值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品质,培植社会的人文精神。注人文精神的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独立价值与自由精神,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能力和人文情怀,在于开拓心性。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于承认个性之尊严与个体之价值,在于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在于承认个人的发展与价值的实现于社会的改良有贡献。人文价值所关心的是个人的尊严,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的权利、自我发展。这些价值在任何社会和教育中显然不能圆满地实现,但却是应该努力实现的价值。在教育中,个人自我发展的自由与自主、个人价值的发展可以说是教育的根本性条件与教育必须尊重的人性,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多样化,是增加人类福祉的因素。每个人个性的发展,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