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三)---陶渊明渡荆门送别---李白登岳阳楼---陈与义使至塞上---王维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释]1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huì):杂草丛生。2带月:顶着月亮。荷(hè)锄:扛着锄头。3道狭(xiá):道窄。4沾(zhān):沾湿5但使:只要让。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解说]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他不愿在黑暗的官场上生活,回到了农村田园。这首诗便描写了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生活。劳动十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但诗人说: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珍贵的。归园田居(3)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按节奏读: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归园田居五首[注释]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景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你从诗中的语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具体说说。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绪。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叙事)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景、想象、比喻)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旌不动夕阳迟。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徙倚湖山欲暮时。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朗读:朗读:jīngjīngxǐyǐxǐyǐ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