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情朗读课文教学技巧东街小学李小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翻开教参,你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也指出:“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在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根据平日的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打好朗读基本功,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扫清课文中的文字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对课文读通了,自然也就进行品读课文了。二、注重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朗读时声音要有高低长短轻重粗细的变化,老师在学生自己体会不到怎么读出变化时,要细致地示范;对重音的强调方法要让学生知道,重读不是使劲地大声地读,重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轻、短、快、慢、延长等都是重读;让学生体会重读的那个词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等。感情朗读指导得法和到位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多深。当学生能读出感情了,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也有十之八九了,再学习一些语文常识方面的知识,课文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三、注重范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长城》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秦朝修建长城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当然,“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四、注重训练形式的多样性,激发朗读兴趣朗读是一种视觉、发声器官、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和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变换花样,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经常采用的朗读方法有:1.齐读与指名读这是最常用的朗读方法,两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指名读,有针对性,可以有的放矢。打好齐读的基础,保证齐读的质量。齐读则做到全员投入,面向全体,但是齐读过多,会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2.引读与轮读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引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这两种朗读训练方式灵活多变,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高,尤其适合于中低年级的学生。3.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有时配上音乐,课堂气氛活跃,顿生情趣。给课文配上好音乐厅是一种美的艺术,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加。如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写景抒情的文章、古诗、词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4.分角色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