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习作教案陈爱华《写父母的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是继本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之后安排的一次由阅读向习作的延伸。本组课文,展现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习作要求教师要广开言路,引导学生感受爱,体会爱,表达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父母的爱,让学生在生活中细节上逐步体会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而了解父母的辛劳。知识与技能:1、选择父母关爱你的一两件事,畅所欲言。2、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3、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学会感恩。过程与方法:1、从实际出发,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父母的爱,让学生在生活中细节上逐步体会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而了解父母的辛劳。2、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了本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几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后,由阅读向习作延伸,引导学生感受爱,体会爱。2、从实际出发,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父母的爱,让学生在生活中细节上逐步体会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而了解父母的辛劳。习作准备:素材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观察父母亲为自己做的一件事,观察其动作、语言、神情等;搜集描写父母爱的作品或媒体报道的与父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情感准备1、学了本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几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后,由阅读向习作延伸,引导学生感受爱,体会爱。2、从实际出发,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父母的爱,让学生在生活中细节上逐步体会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而了解父母的辛劳。方法准备1、如何在平凡的小事中让学生体悟到父母的爱。2、细节描写(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去描写)。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教案力求体现《课程标准》这种精神,凸显学生作文的“真实”和“真情”。教学重点1.学会从各方面体会父母的爱教学难点1.学习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去描写)。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唤醒情感(讲习作15分钟)1、拿起纸和笔,快速地写下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两个人。让我们共同分享(板书:爱)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写上自己的父母呢?(估计大多数学生会回答,因为父母关心我们,给我们很多爱,而后自然导入课题,板书:父母的爱)(评:写上最关心自己的两个人,不写父母能写谁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接触话题的第一时间马上和“爱”联系起来,为下文的“说”作了很好的铺垫。)2、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在我们的生命里,时时刻刻离不开父母的爱。古往今来,这种爱被多少人讴歌,被多少人惦念。让我们一起重温父母之爱吧!:(1)聆听《母亲》。(播放《母亲》歌曲。)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师:是呀!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我们已由一个哇哇待晡的婴儿成为了一个少年,这其中渗透了父母多少心血,多少爱,让我们进入第二环节;体会爱二、情景播放,回顾真情1、幻灯播放:(父母培养孩子成长的感人场景)教师提问,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2、过渡:这些图片里的场景你们熟悉吗?是的,这些事都是平凡的。它平凡到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想一想:谁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东西?谁给你送来了你忘在家里的书本?又是谁在你生病的时候一直陪着你?是父母。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引发我们的联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你的关爱的画面。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用几句话简单地说说。3、两人小组交流,请学生汇报。师:谁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父母对你的关爱,用具体的事情来说。请几个学生说,师提问,他(她)说的这件事是否感人,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相机引导其他学生对其发言作相关的补充。{学情预设:受思维的影响,学生的话题估计都集中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