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意识的培养桐乡一中安伶俐【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自觉构建知识模块意识、审题的精准意识、灵活思考与大胆探究的意识、纠错能力和自我监控意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意识。有利于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意识问题的提出例1普源为晚上的班级联欢会设计了一个抽奖程序,将所有同学的编号和对应的姓名分别保存在数组a(全班共50个同学,编号为1到50)和数组b中程序会随机产生一个1到50的正整数(同时包括1和50),作为中奖编号。程序界面如图所示,左边列表框List1中显示同学的编号和姓名,单击"抽奖"按钮(Command1),在标签Label3中显示抽中的编号,同时在标签Label4中显示"恭喜***同学",其中具体同学的姓名从数组b中获取。解决此问题的程序段如下:(代码略)Ift<>0ThenLabel4.Caption="恭喜"+②+"同学"EndIf(代码略)学生在思考②划线处应填入什么,生1的答案:“这里应该填的是***,因为题目中写了,同时在标签Label4中显示"恭喜***同学"。”生2的答案:“应该填的是“郑向文”,因为图中显示的是“恭喜郑向文同学”。在VB程序设计课堂中出现这样的答案并不是个例,大部分学生在回答这类大题时都体现出观察能力弱,分析问题的能力弱的现象。学生在解题时无法明确题意,找不出关键信息,无从下手的情况。在向老师提问时常常会说:“老师这个题目怎么答,我一点也看不懂。”再分析学生的答题心理可以得出:1.学生确实有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学生无法将相关知识点串联。3.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于1图一题目文字偏长,代码偏长的VB大题有畏惧心理,下意识的逃避。4.学生无法在题目文字与图示中提取到有效的关键信息。要应对这些表象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基本知识技能强化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大内心,有的放矢,一击即中。一、引导学生自觉构建知识模块意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十分复杂的,解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自觉构建知识模块意识,保证思维的链条不会因为知识结构欠缺而中断。知识整理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因果框架图,也可以利用画“脑图”的方式(以某知识为起点,在头脑中联想与其相关联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树枝状结构),或者自己在读书笔记上做适合自己的知识整理。例如:在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中,通过对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知识条目解释分析可以看到:单元知识条目考试要求第一单元算法和算法表示1、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a2、算法及算法的表示方法b第一单元VB程序设计初步1、类、对象、属性方法、事件和事件处理的概念b考试要求注解:a(识记:能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b(领会:对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达、判断和直接运用),c(应用:能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处理)除上表中所示三个知识条目外,其余12个条目考试要求都是c,即应用要求。应引导学生按考试要求建立知识模型,并善于从自我的知识结构中进行知识整合,勤于回顾,有利于自身知识阶段进步。案例1中包含了变量,对象,事件,函数,语句等几乎涵盖了VB中的基础知识点。解题时如果明确了各个知识点在相关知识链上的位置和作用就会提高效率,事半功倍。通过上例我们可以构建出知识树如下:数组变量一维数组dima(1to5)asinteger2变量知识树定义dima(5)asinteger二维数组dima(1to2,1to5)aslong赋值a(I)=表达式‘常见于循环中的赋值i(循环变量)指数组元素下标a(i)指数组元素值应用存储一批同类型数据单一变量定义dimaasinteger赋值a=表达式应用存储一个数据变量命名可包含字母数字下划线必须以字母开头不能用VB中的保留字变量类型integer(-32768---32767)整型long长整型single单精度实数double双精度实数string字符串常量加"",如"123"boo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