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东西方思想的辉煌相映与碰撞交融•农耕时代的科技文化到工业文明下的科技文化西方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文学艺术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理论成果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儒学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明清之际出现了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潮,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与发展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汉代出现并改进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技术成熟并外传进入总结性阶段,出现一批影响较大的科技巨著主要表现文艺《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秦国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唐诗、宋词、元曲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书画、戏曲等艺术进一步发展小说繁荣,绘画、书法体现了个性化的时代特点,京剧成为我国的“国粹”单元主题1.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到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此后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但大都来自生产、生活的实践,具有极强的实用性3.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市俗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主题概述第1课:百家争鸣————交流碰撞启迪交流碰撞启迪课标要求:1.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2.了解诸子百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百家争鸣的出现材料一:晋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卻诸晋。……晋侯使至勿敢争。卻──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阅读材料: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现材料二: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三:秦师过周北门……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简子誓曰:“……克故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变化,商人地位提到材料四: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材料五: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士”阶层受到重用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①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②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络人才。③阶级:商人地位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士阶层的兴起。④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推动教育发展;2.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1)孔子的主张: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核心思想:仁。以爱人之心调节月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政治:维护周礼,实质维护等级秩序(1)孔子的主张:材料三:子曰:有教无类。……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材料四:子不曰怪力乱神。材料五:性相近,习相远礼:仁: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中庸”之道理想:和谐社会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