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的初步尝试纵览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科发展史,考察全球社会科课程的组织路线,十大主题轴也好,或者四个范畴、三个分野也罢①,历史始终都是社会科的主要知识基础和一条主线,为社会科提供了课程框架和人本主义传统的思维方式。突出历史教育核心地位,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既是借鉴其他国家社会科发展的经验,也是尊重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选择。但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描写在价值目标、学习视野、内容跨度等方面毕竟有别于分科的历史课程。同时,在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21世纪的史学也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教科书编写不可避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并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历史教育的核心地位,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同时,人教版教科书(以下简称为本书)试图利用历史与社会的舞台针对历史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中外混编:突显中国主线,体现“全球史观”多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按照时间线索,分为中国历史(初一、初二集中学习中国古代、近代直至当代史)和世界历史(初三再从上古溯源至当代)两大部分。这种编写方法使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表述相对比较系统、完整、逻辑性强,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病,就是学生在了解了中国现、当代社会后,初三年级需再从起源追溯人类早期的足迹,直至当今国际社会,这样就需要两个时间循环。而事实上这两个轨迹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平行的,只是为了教学方便,人为地截然分为两个世界,结果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全局要素,只局限于单一视野(中国或外国某一地区),孤立地、而非多角度、联系地分析问题。中外历史分设的缺憾呼唤着中外混编的尝试。而当代历史研究亦证明自古以来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就存在长期的、多层次的交往。近代以后,联系更趋紧密,这种安排割裂了事实上的联系。因此,本书在保持时间线索的基础上,打破了多年来人们习惯的分别学习中外历史的方式,跨越世界各地的空间界限,将1500年以后的中国与世界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体现了“全球史观”,试图完整地反映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世界历史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基本特征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一个整体,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20世纪以前,西欧资本主义借助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而一路高歌猛进,史学研究中的“西欧中心史观”②甚嚣尘上,认为西欧以外的各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历史,对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历史没有发生任何实际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欧洲霸主地位的明显衰落,世界联系得日益紧密,迫使人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世界”的现实。于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了“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开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提倡史学要“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地区和所有时代”“因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综合。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7世界历史“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8全球史观以及与之联系的世界史体系的重构和创新的史学思潮对当代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实,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就有深刻的阐述。他们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9他们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从分散、孤立的状态到相互影响的状态的变化。我国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也构建了“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体系,“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