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写一二三张晓民宁国市·港口初中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广大教师苦苦探索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杜郎口中学率先推出的“导学案”成为改善“教”与“学”关系的重要载体,它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了绿色的教育实践。而导学案编写至少需要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中心,能体现动态化和系统化,还需处理好与教材、练习、讲解的关系。关键词教学改革导学案一个中心两种体现三组关系近年来,“导学案”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载体。有了这个载体,老师信心满满地将初期的探索实验变为如今的教学实践。然而农村初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现象一:课堂受制于导学案,学生被导学案中老师越俎代庖设计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语文课千篇一律地上成了习题课;现象二:将导学案与课堂学习完全割裂开来,导学案只是作为学生作业的一部分,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见成长滚滚来”,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加重;现象三:将传统的教案改头换面贴标签,导学案上只见“教学”不见“导学”,课堂依旧是老师的主战场,老师占据“先知先觉”的“垄断”地位,以引领、指导、点拨之名,或零星“骚扰”,或全面干预,代替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原本应该安静阅读、品味、顿悟的过程被强制中断,原本应该生长、拔节、开花、结果并渐趋成熟的过程被揠苗助长一下子抵达终点。学生没有思索、体会的时间,总是被强势的语言声浪牵着、赶着、逼着、轰炸着而被“请君入瓮”。笔者认为,老师对“导学案”的认识不透,编写的“导学案”含金量不高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下面,尝试结合几则课例,谈谈自己对导学案编写的实践与思考。一、一个中心: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中心。导学案的编写,要紧抓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中心。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去编写,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串起课堂,课堂教学的流程就成为学生连贯的自主学习过程。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能置身之外,都需自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查字典词典、朗读背诵、造句仿写、质疑解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是执行潜能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活动程序,学习过程没有旁观者。当然,导学案中“学的活动”不在于追求活动尽善尽美(事实也做不到),而在于怎样使活动成为每个学生乐做和能做的事情,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滋养,收获成长。比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咏雪》一课,导学案呈现的部分学习活动如下: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A),积累文言字词把握诵读节奏(A);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中感受《咏雪》营造的家庭氛围(B),理解“公大笑乐”的深层内涵(B);仿写文中谢道韫描写飞雪1的语句(C)。括号内标注的ABC就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层次,潜能生展示A争B,中等生保A展示B争C,优等生保AB展示C,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展示风采,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如:部分学生展示的仿写句精彩纷呈,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原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仿写句:未若鹅毛当空舞、未若梨花漫天飞、未若天仙散百合、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银碟蹁跹飞……这样的导学案呈现的“学的活动”,既关注了“低起点切入”,又考虑到“高起点腾飞”。二、两种体现:体现动态化·系统化1、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动态化。首先,在导学案的预学内容或整理反思流程中,增设“我的疑问”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学生“节外生枝”,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基于学生的疑问来导学,才能“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其次,导学案呈现在纸上是静止的,但课堂学习是动态的,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鲜活灵动的生命历程。因此,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贯彻“动态生成”的理念,抓住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其问题设计要更好地衔接预设和动态,使导学案具有动态生成之美。上学期,我曾执教一节公开课《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