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度消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情况令人担忧。高消费的背后是大学生们为了自身的舒适体验而大手大脚,更是因为面子工程想要在同学面前显示出优越感作祟。大学生普遍的过度消费问题已经亟待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想写这个题目是源于这个学期的开学初看到的一条新闻:随着苹果公司旗下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在市场大卖,许多学生也对苹果的各种电子产品蠢蠢欲动,更有了苹果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手机的“苹果三件套”之说。而新闻中报道北京的某商场内,一名女孩儿怀抱一台IPAD,一脸愠色,而不远处,一名中年女子蹲在墙角,手捏纸巾,低头不时抽泣。原因是女孩儿即将去外地上大学,要母亲帮他配置“苹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总价超过2万元让母亲觉得有些吃不消。结果女孩儿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便扔下母亲,扬长而去。读完这条新闻,心里感到很震惊。不仅仅是震惊苹果的品牌效应,更震惊的是现在的大学生们对于高消费的热衷。其实,在大学亲身体会后就会知道: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只要中低端的基本就足够用,加上大学里社会人士混杂,治安状况让人堪忧,完全没必要买那么高端的电脑,而平板电脑,绝大多数的学生除了能用它打游戏还能做什么正经事?有些人觉得自己还是孩子得到父母给的优越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其实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能满足基本生活、受到良好教育已经是父母仁至义尽,而对父母还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要求,甚至要名牌那就是过度消费。过度消费,即为超出一定界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对于大学生,绝大对数人都没有自己的固定收入,生活开支都是靠爸爸妈妈的辛勤工作得来的。如若每天食堂教室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买点零食或者娱乐一下,这样的消费才是最符合我们大学生身份的,而如若动辄去商场购物、出去旅游或者是下馆子吃饭,那就是所说的过度消费了。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发现,1996年有67.2%的大学生月开支为200~400元,1999年有72.7%的大学生月开支为250~500元,而今在校园内做的问卷调查多数同学的月开支为500-1000元,更有甚者超过1500元。虽然通货膨胀,物价上扬的现状不可忽视,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不受温饱的困扰的前提下,更多地追求个性,独立,友谊甚至是爱情,每一项都可能大幅增加生活开支。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主要分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超前性消费”,即为了提前享受或追赶潮流,不惜用举债的方式来提高生活档次。大学生们刚刚成年进入社会,银行为了尽早拉住这些潜在消费者,往往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办信用卡,打开皮夹有4,5张信用卡的同学绝对不在少数。新闻中也时不时会提到大学生卡奴,还不出信用卡债时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外出打零工来还钱,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说,最后若不能完全还款还会影响将来进入社会以后的信用程度,除了满足一时的快感,百害而无一利。第二种是“炫耀性消费”,目的是通过消费炫耀“我有钱”以满足虚荣心。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招收而来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有的父母可能只是辛苦劳作的农民,有的是工薪阶层,还有的却是大老板。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有钱的同学便会经常买一些并不需要的奢侈品以显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许多大学生都使用的社交网络人人网上,时常有同学会发一些奢侈品代购的信息,起初我看到时觉得他们并不会有生意,因为那些香奈儿,LV的包包动辄上万的价格并不是普通大学生能承受的。可是看到他们接收到的大量的来访询问以及订单,我才发现自己低估了很多同学的消费水平。第三种是“病态性消费”,通过消费活动来满足自己内心一些不成熟的心态。尽管大学时代是曾经家长口口声声说的悠闲轻松的一段时光,但是在重点院校中是绝对不可能这么悠闲的,学霸多以至于在学习方面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由此,有的同学便会想方设法寻求放松的压力,其中暴饮暴食、买各种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种,,以此满足自己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