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和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将传统的语文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在进行新课改中,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不得不令人深思。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学习要求,让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必修课是要完成共性的任务,选修课则是要完成个性的任务。高中语文选修课成为了高中语文学习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可是前有些学校对开设语文选修课较为随意,未能发挥选修课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选修教材的选定上,教师代替学生选择。教师确定教材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也不考虑社会对当地人才的实际需要,而是只考虑对高考有没有帮助,尽量选用与高考相近的教材,“高考涉及什么,课堂上就教什么”。于是,对有高考明显体现的选修课,很多老师就把它必修课来对待,而把大部分没有高考明显体现的选修课当成课外读物,有时进行削减或干脆删除。选修课就不是“以学生为本”了,而是成了“以教师为本”和“以高考为本”。二是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安排不尽合理。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安排,大多这样的,高一、高二上必修1至4册,高三起上选修课,进入高三下学期学期初,大部分学校进入高考的综合复习阶段,没完没了地进行学业水平测试。选修课实际授课时间仅仅3个多月,授课时间短,最要命的是学校对选修课授课无要求,考试无规定,上课较随意。三是不重视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学生不能端正学习动机,不知为何开设语文选修课,学习消极被动,老师安排什么学什么,只求修满学分。大多数老师用上必修课的方法上选修课。如上选修课中的文言文,重点仍然是字词义积累、句义的疏通、翻译能力提高等,不注重人文精神的品味和领悟,不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虽然很多学生对选修课都比较喜欢,但在思想认识上他们还是觉得必修课要比选修课更重要。为此,教师在帮助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的时候,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引导学生高度重视选修课学习,在作风上要讲究民主,要面对大多数的学生,考虑到整个班级的共同意愿,把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好能够给予学生。克服很多学生老师安排什么自己就学什么的依赖思想,克服修够学分就行的思想。要合理分配选修课的课时。语文选修课开设过于集中的弊端很明显,大量的语文选修课集中在短短几个月,即使开初学生很喜欢选修课,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审美疲劳,自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出现障碍,结果是大大降低选修课的学习效果。况且,美味不宜多用,一餐多用美味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针对这一问题,选修课的开设应和必修课勾连搭桥,找出相关点,巧设选题,分段穿插教学。在一个单元的必修课学习之后,进行语文选修课学习,这样以必修课的知识内容作基础,建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更有利帮助学生消化、加深必修课的学习,巩固迁移活用已学知识,无论对于必修课学习,还是选修课的学习都是有利的。语文选修课有注重阅读式鉴赏,有注重情感式体验,有注重探究和创新,教师在上选修课时,要改变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课文篇目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发展学生不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