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三框农耕文明的繁荣VIP免费

第三框农耕文明的繁荣_第1页
1/13
第三框农耕文明的繁荣_第2页
2/13
第三框农耕文明的繁荣_第3页
3/13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三框临海市学海中学杜平波资料: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一)农业的兴盛①多熟制的种植制度②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1.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推广意义:这些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明代松江地区纺织的棉布清代的棉布与织布图明代的瓷器明代景泰蓝(二)手工业的繁荣1.手工业众多、技术高超:如纺织业、制瓷业……景德镇瓷器制作流程之一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结合P9阅读卡……瓷窑分民窑和官窑。明中后期景德镇3000多座窑中,官窑仅有几十座。……•资料: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布机,还养了几框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款。……3.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基本特征: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较高思考:施复夫妇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变化:①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②劳动方式:从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③生产规模:从小到大。(三)商业的繁荣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当时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原因:1)农民的赋税和徭役繁重;2)商品流通扩大;3)市场需求旺盛、从事工商业利多。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2.商帮的出现晋商祁县乔氏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个亿。“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2.商帮的出现徽商大宅院(四)海外贸易的发达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1720年181600千克1800年10442000千克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18世纪60年代300万两/每年18世纪80年代1600万两/每年(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2)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清朝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农耕文明的繁盛海外贸易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农业的兴盛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国仍然是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男耕女织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盛世背后隐藏着危机,面临着挑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三框农耕文明的繁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