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秦池江: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从山区农村走出来的金融工作者,一个没能进入大学门的金融理论工作者,一个退休不蜕变的执著老人。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境界。平凡的工作岗位宽阔的学习平台秦池江17岁从湖南银行学校毕业,响应支持边疆、参与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号召,随着200多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东北,在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工作了32年。一开始,他被分配在计划科当统计员,一干就是10年。统计工作时间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旬报,要求把全省的汇总表在旬后4天报到总行。在当时邮电通讯落后的条件下,加班加点,半夜守着电话是常事。统计工作平时忙于“记数字、打算盘、汇报表,但数字背后有着鲜活的故事,要求统计员及时识别,一点也不能马虎,没有业务知识功底,没有负责的工作态度,就容易出差错。”“我觉得统计是一个很好的岗位,因为全行的业务都和我有关系。”秦池江把统计工作视为学习业务、文化和政策的最好平台,他对会计制度、信贷管理、货币流通和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等知识,都有浓厚的兴趣,边学习、边理解、边验证。正是这10年的磨炼,养成了秦池江守时、严谨、细致、思考的习惯,在平淡的工作中沐浴着紧张和快乐,也成为他一生受益的无形财富。坚持实事求是从小处看大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秦池江经常参与政府中心工作,几乎每年的春耕、夏锄、秋收和征购粮都要参加,也有很多机会参与各种社会经济调查。黑龙江全省不少大工业、大农场、小手工业、大大小小的商业企业,他都去过。“作经济调查,不能只是主观考虑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只是单纯的业务观点,或者仅仅是按行政命令做事,要结合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求第1页共4页真务实。”说到感受最深的一次调查,秦池江禁不住声音哽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随同一位副省长到农村搞征购粮调查。当年农业歉收,国家征购粮任务完不成。在一个县的调研中,农民实话实说,“社员春天口粮太紧了,小麦打场以后,给每户救急分了吃了一点”,我们算账,平均每户分吃了50斤粮食。情况清楚了就起草调查报告,提出了要如数扣回的措施。因为“瞒产私分”是犯大错的事呀。那位副省长听了我们的汇报,说:“国家向农民要余粮,农民还吃不饱肚子,这两头都要考虑呀。你们的调查,如实反映是对的,但要从农民口粮中扣回来就不要那么写了。今年扣回来明年还是不够吃怎么办。”这件事在秦池江的印象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说,我们搞经济调查,深不下去就摸不到实情;调查以后,说实话,提出可行的对策也要多动脑筋。“我们做经济工作,要对国家负责,也要对人民负责。我们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要考虑人民生活现况,考虑社会的安定,考虑国家今后的发展。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不能凭个人喜好,不能先入为主。”多看书多想问题坚持独立思考秦池江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新的平台。当时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成立金融研究所,领导决定让他到研究所当副所长,从那时起,他时有公开发表的文章。他对金融政策和银行业务总爱琢磨,琢磨完了也常发表点“奇谈怪论”。比如,当时不能说我们国家有通货膨胀,只能说现金发行偏多;不能说有信用膨胀,只能说银行贷款过多。那时的经济书刊很少,在有机会认真细读《资本论》,初步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后,秦池江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实际分析。后来,他又参加过人民银行总行干部培训学院的培训和imf在中国举办的学习班,秦池江思路更宽了,研究的内容也更广了,也接受了不少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直到现在,我也不习惯于按人家的旨意,按社会的风向写文章,除非我不写,我要写,一定是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有条件就多参加一些学术讨论会议,多看一些书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增长间接的知识和新的社会信息,经过自己的观察比第2页共4页较,才动手写出一点文字。我写东西不是为了稿费、得个奖,我写东西要有自己基本的信仰,要有自己的语言。”养成超前思维敢于承担责任在秦池江担任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期间,正是我国金融改革开展比较关键的时期,按照总行领导提出的“课题带队伍”的精神,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