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群体的社会特征及社会工作介入作者:王大双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摘要:老年退伍士兵,在当前的中国是一个极少受到关注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和观念等原因,走近老兵、关注老兵、将老兵作为对象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老兵的生存状况、群体特征、心理观念等也鲜为社会大众所知。本文在大量访谈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和描述老兵群体的社会特征,并探究社会工作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的介入途径。关键词:退伍老兵;特征;社会工作介入在我国社会进步的进程中,退伍老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有独特的经历、巨大的贡献,却在当今较少获得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对老年退伍士兵的研究逐渐被人们关注。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65岁以上、85岁以下的退伍老兵数量庞大,据推测,大约有十分之一处于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有参军或当兵经历(包括正规国家军队、民兵、在军队附属机构从业)。研究这样一个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退伍老兵来说,了解他们的晚年生活情况,对他们进行社会工作介入,能够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另外,提高退伍老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让退伍老兵更好的融入家庭、社区、社会,可以减少由于不适应而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内心孤独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对于政府来说,通过调研退伍老兵在生活上所遇的问题,来引起政府的重视,进而推出对退伍老兵支持的相关政策和活动,完善有关于退伍老兵的社会保障机制,可缓解一定的社会压力。对于社会来说,通过社会积极的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对退伍老兵的关注度,会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提高退伍老兵的自豪感及军人的地位,还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军队建设,促进国防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设置包括外国学者,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和发表的书籍、文献几乎是空白的,数据和理论的缺失使得针对这一群体的政策制定、工作介入、学术发展陷入困境。所以,本文力图通过对数位老兵的案例访谈,总结归纳老兵的群体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二、退伍老兵的生活现状(一)社会对老年退伍士兵的关注不够我国现在处于和平年代,国际关系能在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周边形势尚且缓和,所以,社会对军人群体的关注本身就较战争年代有所降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老兵的故事也会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老年退伍士兵有其特殊的经历,对历史、社会和他们自己的人生有着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而且老兵们在艰苦的年代为国家献出了青春和热血,他们需要尊严和荣誉,需要大众的认可,社会各界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这个群体投放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二)老兵的生活缺乏保障我国属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人口老龄化、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等问题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复杂的局面。在养老保障方面,对象的覆盖面仍然很小,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不畅,缺位现象严重,使得老兵群体应该特有的保障无人问津。访谈中,一位从事医务工作的老兵讲到,现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对老兵只有一些不稳定的补助,但真正制度化的、国家的保障尚未形成。多数老兵退伍后成为企业职工,但由于经营情况较差和企业体制改革等原因,企业无力承担养老保险费用,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得不到解决。退伍老兵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劳动能力,没有足够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情况,增加了他们晚年的生存焦虑。所以、老兵应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国家有责任保障他们的晚年过上比较安定宽裕的生活。(三)老兵有自我满足的需求,仍想发挥余热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兵也不例外。五六十年代的老兵大都长期服役,他们把自己的青春黄金期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实际上是为国防事业和国家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退伍之后,这些老兵依然保持着军队中的光荣传统以及良好的思想作风,愿意为社会一直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表现才能、发挥潜力、自我满足。他们觉得为下一代做点事情是他们的责任,为祖国建设发挥余热就是他们的幸福。(四)老兵可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和城市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