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汇水量大。中下游河道弯曲,影响泄洪。人为原因:中上游植被破坏,陡坡开垦,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中下游河道淤积,影响泄洪。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缩小,湖泊调蓄作用下降。小结: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的原因降水强度大,历时长。自然原因: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工程性措施:•上游山区:保护植被;生态退耕;修建水库。•中下游平原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疏通河道;修建(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泄洪区;平垸行洪;迁出洪涝高风险区。如何预防洪水灾害?•非工程性措施:•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加强预报与监测,提前预警预报。•1、防洪准备:•关注汛期和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基本逃生物质等。•2、洪水应急:•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抓住身边木制家具、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3、洪水中的救助(类似溺水救助)•向落水中抛救生圈;做人口呼吸;尽快送往医院等。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P81)•洪涝包含洪水和涝渍•洪水灾害造成危害是最严重的。•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中国洪涝灾害(P37)读图思考:说出我国暴雨洪水灾害及其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灾情严重地区与洪涝多发区空间分布一致。•原因:洪涝多发地区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和资产密度大,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读图思考:说出我国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的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时间分布特点: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年际变化大,呈波动增加趋势。•原因: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集中,多暴雨;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空间分布特点:受灾较重的省份有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原因:这些省份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且为农业大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广,一旦受灾,灾情严重。年份降雨量流量洪水水位淹没面积溃堤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19541998•思考:(1)降雨量1998年比1954年少,但流量和洪水水位却高的原因?(2)1998年的经济损失大,但人员伤亡、淹没面积、溃堤数少,试分析其原因。年份降雨量流量洪水水位淹没面积溃堤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1954多小低大多多少1998少大高小少少多•(1)较1954年,中上游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森林蓄水、滞水能力下降,陡坡开垦,水土流失加剧,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变浅;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建垸,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能力下降;•(2)较1954年,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防洪工程修建,抗洪抢险能力提高,抗灾意识增强;人员伤亡减少,大堤决口数量和淹没范围减少;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资产密度加大,造成经济损失严重。风暴潮•一、定义(P14)•二、原因:(海洋地理更详细)•(1)连续向岸吹的强风(向岸风)。(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2)与天文大潮叠加,水位异常升高。•(3)海岸形状:喇叭型,外海到近岸水位抬升迅速;•(4)河流托顶作用:流量、流向•(5)地势低平,排水不畅。•(6)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损失严重•三、危害:•海上船只沉没;沿岸堤防决口;农田被淹,房屋被毁,码头、港口等工程受损;城市内涝,车辆被淹,影响出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土地盐碱化,海岸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性措施•修建(加固)海防大堤;船只回港避风浪;完善排水系统。•四、预防措施•非工程性措施:•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加强预报与监测,提前预警预报。•五、我国的风暴潮灾害(P41)•(1)时间:台风风暴潮:夏秋季节(7-10月份,8月和9月最集中);温带风暴潮:春季和秋季。•(2)空间:东部沿海地区;长江口、钱塘江、珠三角、台湾、海南;渤海湾等。课后探究拓展: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