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第一中学必修一期中阶段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命题:陈平晋审题:林生革(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根据右图判断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A.该图反映的是科举制B.该图所表现的故事发生在西周时期C.该图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该图反映的是分封制2.《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一制度应该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3.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尊祖认宗”,下列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度4.根据宗法制原则。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鲁国国君B.卿大夫C.士D.周王5.秦朝之所以能够:“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的大发展B.国家实现统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治6.《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7.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8.广西一些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等文化遗存。与此有关的选官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科举制D.宗法制9.封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使掌管财权D.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10.假设来宾市政府将要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若按照唐朝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1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中央政府决定在地方实施A.郡县制度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D.郡国并行1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4页官职就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13.“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A.草拟政令,发布政令B.跪受笔录,传达圣旨C.执掌朝政,批改奏章D.监察百官,掌管刑狱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利与皇帝是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15.诗句“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反映的制度本质上反映了统治者A.扩大统治阶级基础,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B.加强思想渗透,笼络人心的需要C.打击异己,强化皇权的需要D.选拔人才,发展教育的需要16.如下图所示,臣子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这安全局面被打破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鸦片战争17.太平天国平均主义思想突出反映在A.政治制度上B.军事制度上C.文化政策上D.土地政策上18.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感慨道:“这场战争竟被东方小国给打败了,条约又那么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19.《马关条约》“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最主要依据是A.赔偿白银二亿两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C.开辟内河新航线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0.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看,它对中国的主要影响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1.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成功的开始。该观点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武昌起义B.终结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2.五四运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