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用天然多糖行业发展形势研究分析国内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低端,高端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均不足,国外企业凭借专利占领我国高端市场———生物医用天然多糖源于自然界,资源丰富,容易获取,以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量大、行业利润高等特点。随着人们对天然多糖研究的日益重视和不断深入,天然多糖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新的研究热点和新兴产业,这从天然多糖产业专利数量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相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球生物医用天然多糖的专利申请量以年均超过2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自2005年开始,我国成为该领域申请量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目前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还存在着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高端产品依靠进口、研究成果转化慢等问题。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消耗,国内的天然多糖行业面临着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的迫切需求。因此,对生物医用天然多糖行业相关专利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对我国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生物医用天然多糖”课题组(下称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天然多糖行业进行调研,确定了产业规模大、市场比重高并且市场潜力大的4种天然多糖:甲壳素(Chitin)、肝素Heparin、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和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为主要研究对象。课题组通过检索中国专利检索系统(CPRS)、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WPI)和欧洲专利局专利文献数据库E鄄PODOC(检索截止日期为2011年8月20日),并经过深入分析,形成了《生物医用天然多糖行业专利分析报告》。本文特从中撷英,以飨读者。甲壳素国内申请活跃度高产学研结合待加强甲壳素/壳聚糖资源丰富,应用广泛。虽然中国在该行业起步较晚,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该行业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申请人大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较少,产学研结合有待加强。甲壳素,又名几丁质,学名聚N-乙酰葡萄糖胺;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脱乙酰的产物,是天然多糖中唯一大量存在的碱性多糖。甲壳素/壳聚糖类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化妆品、纺织、水处理等多个行业,甲壳素和壳聚糖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或保健品,其衍生物可以作为可吸收手术缝合线,其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人工皮肤、人工骨和可吸收敷料等。我国虽然是甲壳素/壳聚糖生产大国,但85%以上的产品以原料形态出口国外,产品附加值很低。同时,在制备过程中消耗和浪费很多资源,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污水处理费用较高,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和市场压力。甲壳素/壳聚糖行业产业链的高端主要是应用甲壳素/壳聚糖生产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实力比较强,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专利申请大多集中在高校,专利转化为产品的不多。国外对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较早,我国起步较晚,但2000年以后我国关于甲壳素/壳聚糖生产方法、农业和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目前,我国是甲壳素/壳聚糖领域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活跃度明显高于国外申请人。以甲壳素/壳聚糖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为例,尽管中国申请人申请专利较晚,但是近3年的申请量所占比例很大,研究活跃度很高;国外申请人申请专利较早,但很多申请人近3年的申请量所占比例很小,研究热情不高。虽然目前我国是甲壳素/壳聚糖领域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是50%以上的专利申请量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说明我国甲壳素/壳聚糖行业研发比较活跃,但专利转化能力较弱。我国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早日突破关键技术。肝素国外企业独领风骚专利策略值得借鉴中国肝素行业规模很大,但多数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低端,高端产品被国外企业掌握。体现在专利方面,中国肝素生产方面所占比例远高于全球水平。法国企业赛诺菲-安万特为外国企业的代表,其熟练运用专利策略保护自身市场利益的做法值得借鉴。肝素是一种分子链长短不一的酸性粘多糖,作为抗凝血剂应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