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刊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2014-04-0810:23来源:《传媒》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博士闫永栋在我国现有的近万种期刊中,党刊身份特殊、历史悠久,是一个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期刊群体,成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党刊忠实地记录了党的发展历程,与党的事业、党的工作、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相一致,党的新闻事业也是先有刊物,再有报纸,再陆续有党领导的广播、电视,现在又有了网络等新媒体。党指导新闻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原则,首先是根据党报党刊的实践需要和实际经验提出来的。作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党刊是党表达思想意志的“喉舌”,是党体察社情民意的“耳目”,是党动员人民群众的“号角”,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党的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执政以来的五次办刊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政党,党的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刊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品种大大增多,影响力覆盖全社会,成为全国的主流媒体。作为执政党,党不但领导党主办的媒体,也领导着新闻宣传出版事业,千百种报刊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随着传播技术的演进,广播、电视、网络等逐渐成为占有优势的大众传播工具,由党和政府主办的其他宣传媒体也大大增加。党刊作为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大的媒体格局中,党刊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高潮迭起。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迅速在解放区创办地方党刊。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创办的《翻身乐》就是其中之一。伴着新中国的礼炮声,第一批地方党刊——天津《支部生活》、山西《前进》、《福建通讯》等诞生了。此后,河南《支部生活》(1952)、湖南《学习导报》(1953)、云南《支部生活》(1953)、《上海支部生活》(1954年)相继问世。第二次高潮:1958年前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一直在考虑创办机关刊物。1955年,党中央重建中央政治研究室,为创办党刊作组织、人事准备。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各省“要选择恰当的人,办好刊物,改善刊物,迅速交流经验”。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当时正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在全面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办党的理论刊物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在毛泽东的积极推动下,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半月刊。1958年6月1日,代表着全国最高权威的党内理论刊物《红旗》正式创刊。在此前后,各省市党委也积极筹办自己的机关刊。山东的《支部生活》、四川的《四川党的建设》、上海的《解放》、北京的《前线》和《北京支部生活》、重庆的《支部生活》、河北的《共产党员》、内蒙古的《实践》、吉林的《奋进》、江苏的《群众》、浙江的《共产党员》、湖北的《七一》等纷纷亮相。之后,黑龙江《党的生活》(1959)、山西《支部建设》(1961),福建《支部生活》(1961)、江苏《党的生活》(1964)等陆续登场。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连年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纸张供应紧张,大部分党刊不得已而停刊。“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刊几乎全部停刊。第三次高潮: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1977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创刊。1978年5月,《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启了解放思想的明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党刊迎来了新的春天。曾一度停刊的各地党刊纷纷复刊。一批新的党刊,如陕西《支部生活》(1981)、甘肃《党的建设》(1982)、青海《党的生活》(1983)、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