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探寻历史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七年级下册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案例山东省威海市古寨中学潘晓丽背景分析: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我们的历史课堂都不由自主地漠视师生生命的成长,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课堂呈现一潭死水的“灰色”。这种“灰色”课堂显然不利于师生生命的成长,只有富于生命力的“绿色”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后者还应该是充满民主与平等的和谐课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是学生的同伴与朋友。师生可以开怀地笑、情不自禁地唱、深情并茂地讲、面红耳赤地争......总之,历史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妨告诉学生“你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也不妨常问问学生“大家对我的看法有不同意见吗?”.......用这种平等的语气、尊重学生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热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的生命价值在历史课堂中熠熠生辉。我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为了能让自己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借着我们古寨中学打造“绿色课堂”的契机,设计了本节课。教学思路主要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主,并在“对话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案例再现:(师)展示一组有关港澳回归、发展的照片——设问:告诉我,从这几幅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思维启动,踊跃举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英香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和澳门经济很繁荣。”……教师适时引导发问:对此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学生略一思忖,高举双手——“香港是什么时间回归的”“澳门是什么时间回归的”“港澳回归经过如何“”“香港和澳门是如何沦为殖民地的?”“回归后香港和澳门的现状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新课题的引入水到渠成。接下来的新授部分教师开始让学生根据“导学目标”预习课本,找到并标记自己认为本课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最好能直接记住)同时提出本节课中自己所发现的问题(侧重于重难点问题,此过程中小组内可以交流、探讨,或者请教老师)。5分钟后出示一组填空题(屏显),初步检验预习效果。然后学生便进入合作探究过程:第一步,小组内统一一下本节课中要提出的问题。(师巡视指导约半分钟);第二步,小组代表分组板书本组探讨确定的问题。(其他同学熟读课本,巩固记忆基础知识约2分钟);第三步,教师根据各小组板书内容加以筛选,确定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相关问题。……在学生理解了一国两制涵义的基础上,教师抛出本课的难点问题:既然回归了,港澳就应该直接实行与大陆一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假如你是邓小平,你认为实行“一国两制”有必要吗?于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开始了,同学们尽己所知,畅所欲言,甚至意外地出现了唇枪舌战的场面,最终大家通过辩论达成了共识:“一国两制”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是港澳能够顺利回归的前提保障。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了港澳沦为英、匍殖民地的历史,并让学生模拟角色扮演,感受殖民时期和回归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明白:个人幸福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随后利用一段视频——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一组特写镜头:查尔斯王子眼神中的落寞与不舍,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为何中国政府最终能够利用和平的方式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呢?学生小组内热烈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港澳能够顺利回归的根本保障,进而强化了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努力读书的志向,并提醒学生要懂得居安思危,珍爱和平。由于本课内容较少,课程资源的挖掘、整合也成为教材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通过闻一多先生的诗作《七子之歌》让学生回顾了七个曾被列强掳掠的城市或地区: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并由威海的光复引出现在的台海局势,教师适时提纲挈领地点拨使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