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策略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延迟策略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延迟策略是为降低供应链系统风险,有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将部分(或全部)生产流程或物流业务推迟到客户下订单之后所进行的一种经营策略,包括生产延迟、物流延迟、形式延迟和完全延迟等类型。可以在生产或物流领域,从时间或空间两个维度上实施延迟。在买方市场环境下,顾客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企业经营策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高效、低成本地满足多变的顾客需求,提高企业经营运作的柔性,是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难题。一、延迟策略的概念与内涵传统意义上,企业经营追求规模经济性收益,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规模的竞争。品种少、大批量是传统企业生产经营的典型特征。然而,随着市场转型,顾客需求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仅依靠备货生产,预测驱动经营运作,已无法有效满足多变的顾客需求,延迟策略应运而生。所渭延迟策略(PostponementStrategy),是指为降低供应链系统风险,有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将部分(或全部)生产流程或物流业务推迟到客户下订单之后所进行的一种经营策略。其实质是将顾客导向的生产业务(包括设计、采购、制造、组装/装配等全部或部分生产流程)或物流运作(包括客户化包装、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推迟到接到客户订单或明确需求之后。具体可在生产或物流领域,从时间或空间两个维度上实施延迟。二、延迟策略的类型在供应链中,根据延迟顾客需求差别化的决策点(即顾客需求延迟缓冲点,)所在的领域(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可将延迟策略划分为生产延迟、物流延迟、完全延迟和形式延迟等几种类型。1.生产延迟策略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往往需要实施生产延迟策略。运用该策略,企业需要将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活动与流通加工活动从时间或地点上进行合理分离。在工厂的生产加工阶段,应尽量使“产品”(实质为半成品)处于“基型”或“雏形”的状态,例如,未配备操作手册或用户使用说明书及电源插件的“通用机”、未罐装的果汁饮料等。在明确了需求以后,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基本产品”完成最后的流通加工。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顾客需求延迟缓冲点发生在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流通加工阶段。而具体的流通加工活动可以在工厂中进行,也可以在配送中心甚至在零售商处完成,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理论上讲,“产品”(实质为半成品)一旦下了生产线,进入“成品库”,即进入流通领域。像罐装(分装)果汁饮料等客户化包装活动,仍然可以在生产线上进行,只是需要将该业务推迟到客户下订单之后(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显然,其生产加工与流通加工活动均发生在同一地点——工厂内。而对于“通用机”等产品的流通加工活动,则可以在分销中心甚至在零售商处完成。对于前者,完成饮料的分装后,可以采用直接配送或越库配送的方式将最终产品(客户化产品)送达零售商或用户;对于后者,则可实施正常的配送。显然,后者无论从时间还是地点上,生产加工与流通加工均进行了合理分离。第二,无论从加工对象、加工程度、加工目的,还是加工活动发生的领域来看,生产加工流通加工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实施生产延迟策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成了两个阶段。在生产加工(制造)阶段,企业可实施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性收益;在流通加工阶段,加工业务由订单所驱动,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可有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获取范围经济性收益。最终可实现企业与用户的“双赢”。2.物流延迟策略通常,客户的需求既包括对实体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若客户对实体产品需求的个性化不突出,则企业可采用预测驱动的推式流程。但由于各目标市场上的需求往往不均衡,若企业盲目地将成品库存分拨到目标市场上,大量储存在地区仓库或配送中心,以高昂的库存成本、较高的库存服务水平作为获取订单并快速供货的代价,则无疑会增大企业的库存投资成本与风险。如果企业采用物流延迟策略,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运作风险。具体而言,制造商首先应构建完善的销售物流系统,将成品库存集中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