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过程和方法: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教学设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维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同学掌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课时布置一个课时教学准备1.检查预习情况:同学朗读生字词。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2.同学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堂教学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欣赏音乐《月牙泉》!(旋即,凄美的旋律在课堂回荡,画面在流动:碧水、黄沙、人的眼泪在流淌。整个过程大约3分钟。)师:看了刚才的画面,大家的心灵一定被深深震撼了!大家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去寻思吧!二、标题诠释1、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三点水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跟水有关系。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湖泊的意思。2、你能从标题中再读出什么信息?(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2)罗布泊这个仙湖已经消逝了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惋惜的,悲痛的,难过的、遗憾的。是的,罗布泊原本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但它却消逝了。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罗布泊是怎么消逝的。三、今昔罗布泊1、今日罗布泊师:罗布泊在哪?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走进课本,自读前三段,哪些情境令你震撼。生:速读教材,整体感知。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并出示相关句子,重点句子要重点品析。如:“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师小结:今日的罗布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神秘又恐怖,俨然一个人间禁地。2、昔日罗布泊师:你们可曾想过罗布泊昔日的风光,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昔日仙湖的踪迹哪些情境令你向往。生:再次感知,出示美句。对学生的句子进行品析。如:“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前面荒凉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师小结:昔日的罗布泊,一个仙湖、一片绿洲。3、罗布泊今昔对比,师播放罗布泊昔日和今日的图片,进行强烈的对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小结: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如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不见飞鸟马不前。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神秘的罗布泊。四、追溯原因1、讨论: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消逝为炙热、荒凉的戈壁,其原因是什么?(1)人们盲目用水;(2)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3)“四盲”。问:为何将“四盲”称为“吸水鬼”?它的巨大表现在哪里?因为“四盲”全部都是和水有关,而且罗布泊的干涸和“四盲”有着直接的关系。A、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B、1958,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780万亩,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