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渊的迷局[走出物价迷局]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发改委11月23日表示,中国完全有能力让物价保持稳定,这是发改委两天之内第三次发出对物价调控的强力信息。而就在昨天凌晨,XX省政府官员来到市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探物价真相;同日,XX省开始部署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重拳出击,上下联动,抑制物价上涨的组合拳稳健发力。而如何让政策对症下药。重拳应该打在哪里。组合拳怎样取得最佳效果。记者对话多位业界专家,为您一一解惑。食品、大宗农商品上涨造成高物价歌曲《中国价》:物价高,物价涨,工资想跟上物价涨,物价高,物价涨,工资跟不上物价涨……一首被网友热捧的《中国价》,饶舌的说唱让人不得不紧盯着字幕,可“涨价”二字还是让不少听者觉出自己生活中真实的压力。怎么涨价了。很多人已经记不清最近什么时候第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而涨价已经切实发生在生活的很多个角落。摆放在超市不同货架、商店不同楼层,不同市场,甚至来自不同省份的商品,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涨”得如此步调一致。在采访中,多位经济学者和业内专家给出了统一的答案,这一轮涨价的多米诺,第一张骨牌叫做“大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用数字详述了它在“涨价”中的分量。姚景源:比如说我们十月份cpi是4.4,4.4当中有3.25是食品上涨造成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现在物价上涨,73.9%的因素总水平上涨,是因为食品、大宗农商品上涨造成的。大宗农产品涨起价来十分“给力”的确,涨价舞台上几大反派主角“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甚至“苹什么”、“糖高宗”,都从口入。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31种受监测食品近八成价格上涨。而不第1页共4页上饭桌的服装涨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也把源头直指原材料――农产品。孙淮滨。今年无论是棉花、还是化纤,价格上涨幅度特别大,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这样作为终端产品,上游原材料涨了,他要是不涨,就很难消化成本压力。大宗农产品,生活中最稀松平常,涨起来却十分“给力”。作为此轮涨价的“第一张多米诺”,产量、范围都决定了它并不是轻飘飘最易倒的那一张,推倒它的力量必然强大。谁是推倒多米诺的那只手。物以稀为贵,这是涨价最简单的逻辑――供求矛盾,然而当农业部给出了秋粮连续7年增产丰收的权威数字,“供求紧张”的声音自然大不起来。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这股助“涨”的力量,各有各的模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劳动力“比价关系”是撬动高价的第一支杠杆。巴曙松。工业的城市的、非农产业的收入上升,成本上升,它会带动农业产业的上升。农民劳动力,如果城市的打工收入上升,同样一个公司的成本实际也会上升,你不如说在农村农忙时节,请一个农民工,可能原先是20块30块,现在可能是50块80块,要不然他比价关系不行,就在城市打工也可以。如果“比价关系”听起来不够直白,它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劳动力价格上涨”,而这个原因又能占多大比重呢。东南沿海“用工荒”的名词不是刚刚出现,“2000元月薪招不来送水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几年来的积累在今年突然爆发,人民币的流量才是背后隐形的大手。经济观察员马光远坦言,真正的助涨推力在于货币。马光远。这一轮价格上涨绝对是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的,找不出第二个敌人。大家为什么只会去投机啊,投机风为什么这么强,就是担心钱放在银行会贬值。我国政府金融方面的动作似乎也印证对货币力量的强调,央行今年以来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说,热钱和负利率的预期不改变,通胀的压力难以消解。而在她看来,除去货币投放量,流通环节的制度在让价格翻番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第2页共4页叶檀。其实我们的市场被分割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市场,而不是全国统一性的大型市场,使得我们的物流成本特别高。我们现在可以开通绿色通道,将来怎么办,包括中间层层设关卡。此前有媒体实地跟踪调查,一斤香菜从田间割起时成本是7毛7分钱,一路运输流通后到达城市的超市,价格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