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目标管理:【知识体系】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体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情感体系】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民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教材分析: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突破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史料,通过识图、对比、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利用相应历史史实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①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②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③练习“动脑筋“的第一题,及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教学资源:利用教材上的地图、图片、和相关影视资料制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导入:让一名学生朗读教材“导入框”内容。说明本课学习的是明代的对外交往。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概况、历史意义等方面去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2.在学生每归纳回答完一项内容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利用教材“动脑筋”1的思考题,分析出当时远航已具备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③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让学生找出“西洋”的历史范围,归纳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教师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比较并得出: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南2.7——2.8万人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罗盘针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搞一个小规模的现场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年随郑和船队的一名成员,谈一谈到达亚非某一国家或地区时的所见所闻及突出感受。通过表演,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二、戚继光抗倭1.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明确了以上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2.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动脑筋”2题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之后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简要介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台州九捷”。在基本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后,“戚家军”又开赴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一起剿灭了那里的倭寇。3.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四是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提问:澳门为什么被称为“妈港”?让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内容,然后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